香港再次發生了一起悲劇事件——深水埗劏房命案,疑兇懷疑焗死3女,加上荷里活廣場的斬人案,讓人再度關注香港市民大眾的精神健康問題。
關心少數族裔精神健康需要先去污名化
要關注精神健康的問題,首要去污名化,每當社會慘劇發生的時候,社會的輿論總會輕易地將案件導向不同的社群,比如說是精神病患者、少數族裔等,但其實他們跟大家一樣生活在香港,這些標籤是否對於了解問題的深層原因有幫助,還是簡化了根本的問題,實在值得商榷。
在深水埗劏房命案中,有報導指出,疑犯曾經不斷聲稱有鬼,甚至語無倫次。而根據新聞的資料報導,疑兇與丈夫已經分居,而在他們的文化裡面,所面臨的婚姻壓力實在較一般本地家庭更大,但其實其所屬族裔與案件沒有直接的關係,媒體不必過度渲染。
跨族裔溝通建立信任需時輔導資源以外需要更多
但事實上,礙於不同的文化和溝通方式,不同族裔的人士在香港面對的難題往往有冤無路訴,他們需要更長時間去建立信任,未必願意打開心扉。所以一般的輔導服務亦未必能夠直接緩解他們面對的煩惱,他們需要的,不單是更多的輔導資源,而是更大的社會網絡,讓他們在有困難時懂得從何求助。
同樣的情況,對劏房住戶也一樣適用,他們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裡面,每天上班可能已消耗了大部分時間,社會網絡有限。在劏房空間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時候,政府計劃透過「社區客廳」(社區大廳)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及人際網絡,也是重要的一步。而現時在中西區,賽馬會「三房兩廳開檯食飯」社醫共生計劃這樣的計劃就發揮到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不單為劏房住戶提供了延伸的生活空間,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建立更大的社區互助網絡,讓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懂得向誰求助。
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並且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建立、加強彼此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讓香港成為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在這裡感受到互相理解和尊重。
作者簡介:張樂芹,D-Generation 社區創新大使計劃 項目顧問、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共同創辦人,致力推動跨族裔、跨界別、跨階層的社區培訓和青年交流,拉近青年貧富的差距,提升社會的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