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了一齣名為“The Ferryman”的舞台劇。故事講述一個愛爾蘭家庭在慶祝收成節期間收到主角弟弟被槍殺的消息。弟弟是愛爾蘭共和軍的成員,因此大家都知道他的死一定和共和軍有關。然而,共和軍的領袖就在此時來到他們家,並要他們協助完成共和軍的大業,不要追究弟弟的死。
故事由此引伸至討論甚麼是「公義」,是否因要追求「公義」而可以視平民的生命如無物。故事更細緻描述家中不同年代的成員如何了解和詮釋政治和宗教鬥爭,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令我想到南韓電影《1987:逆權公民》,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南韓政府因要追捕北韓共產黨員而虐殺一名大學生,更不容許大學生的家人追究事件,以「公義」犧牲市民的性命,最終導致市民大規模反政府,爭取民主。
兩個故事同樣發生於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個民主運動發展重要的時代,多國有市民推動民主發展,包括中國及香港。雖然有成功亦有失敗,但那個年代的全球民主運動反映公眾對民主的嚮往,對極權的問責,以保障公眾的利益為福祉,而再不是為政權而活。
歷史一直告訴我們人民受尊重的重要性,尤其是民主運動更不能因要維護崇高理想而遺棄平民百姓。現在香港的民主進程再次受到衝擊,能否以史為鑒就變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