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處先袋 初心易忘
勞工及福利局最近出了不少重要政策,犖犖大者如取消強積金對沖,局長孫王菡到了《講清講楚》解釋各項政策,其後還接受各大到場媒體同業採訪,足見這些政策受到的關注。
任何政策細節都和主體一樣重要,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安排,涉及是否撤除僱主專戶供款的安排,當日在節目中談了不少,後來的媒體訪問中有記者追訪,局長作了很清晰的講解,包括為何考慮不設專戶。由於政策影響數十萬的老闆和百萬計的打工仔,還有大筆供款資金,自然成為了媒體頭條或重點要聞。
細看這些報道,焦點大都集中在撤銷專戶的風險,包括無良僱主會否刻意挪用資金、商業登記費用不足時會否要公帑包底等,至於政策的初心,現時為甚麼要作出這個改變,提到就很少,甚至沒有談及。
為甚麼要改變強積金專款專戶的政策呢?那天因為有機會現場聽到講解,有恍然大悟之感。現時專款專戶把強積金供款擱起特別處理的好處非常清楚,就是涇渭分明,河水不犯井水。然而,這個做法需要凍結大量資源,在利率低企的平息年代,安排影響尚可接受,隨著利息向上,而且高資金成本很有可能維持較長時間,專戶的代價就急升,對僱主構成頗大的負擔。
究竟專戶對資金的流轉壓力有多大呢?簡單的算術計一計,企業要把大約是整體員工月薪5%的錢放入戶口不能動用,年復一年滾存,對部分人力成本高的企業在財務上的壓力可想而知。今個月銀行拆息升近5厘,可以估計中小企業看著專戶有不少資金放在銀行,同時要以高息貸款周轉,僱主的心情如何?在3年疫情後很多小老闆元氣大傷,釋放這些資金對活化經濟是有正面的。
政府推動政策,官員一般不會無事生事,總有出於好意的初心,不過有時討論時,重點會落在風險和副作用上。出現這個現象本來很合理,因為媒體和輿論的作用是監督政府,補漏拾遺,為民發聲,保障公帑和大眾利益。至於實施政策的益處,媒體視為前設,必然「落袋」,已經不須討論。在這種互動機制下,政府往往變成想做好事卻備受質疑或被人鬧,更嚴重因為初心被忽略,受惠的持份者如中小企僱主未有系統地發聲表態支持,令到政策流產。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政策有失也會有得,有好處也有風險,難得現時社會回復理性,好的政策要落實,就有需要扭轉討論重點不均衡的常態,讓公眾有更充足的資訊衡量得失,為政策作出合理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