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哪吒》想起宣傳聖經
春節內地有兩套值得一談的電影——《哪吒》和《封神》。前者票房創出世界紀錄,話題性毋庸置疑,後者是電影3部曲中第2齣,製作水準相當出色,令挾著龐大本土市場的中國電影聲勢大壯。
兩個系列異曲同工之處是同樣出自中國傳統神話《封神榜》。《封神榜》是華人電影中最常用的IP之一,與《三國》、《西遊記》比,在西方的普及程度似乎略遜,大抵是因為故事本身包羅儒道色彩,傳統感覺更強。
最近翻看文字版的《封神演義》,有了另一番體會。以前看取材自原著故事的電影,電視劇,心中常有個疑問──為甚麼商亡周興是上天注定,還有這麼法術通天的高人會為紂王效力,逆天而行呢?在追看原著趣味濃郁的故事,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原著中,姜子牙討伐紂王,兩陣對圓,必來一段對白,是周有天下之三分之二,將應天命而興,紂王一方回應是周室是商朝之臣,犯上作亂,天地不容,然後雙方一言不合,搖刀舉劍打將起來。這些對白看得多了,到後來就索性跳過,直接進入比併鬥法的戲肉。
後來想想,作者為何不厭求詳地反覆周道將興的對白呢?最直接的答案是要製做「洗腦效果」,須知商朝管治大地400年,要推翻他就先要集氣,令支持者相信會成功。實際上雙方在短兵雙接前的喊陣,就是各自以不同的意識形態發動的宣傳戰,務求搶佔道德高地,動搖敵陣的軍心民心。最後是否周朝當興,紂王一方固然不認同,從姜子牙這邊屢遇挫折時的忐忑,恐怕也只是「買大細」。
從效果判定,周營的宣傳策略是成功的,這也是勝利者擁有歷史解釋權產生出來的結論。周朝叛反,狠批紂王無道,宣示本身實力,揚言自己天道必勝,這番論述每逢打仗次次講,最後令到後世改編故事的創作人個個入腦,觀眾深信不疑,認定周朝是應天而興。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打造社會的價值,最成功的做法是發揮影響於不知不覺,從心理和大眾媒體的角度去詮釋。《封神榜》不是鼓吹迷信和神怪的著作,而是宣傳推廣的一本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