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3-09 11:00:00

社會房屋與居住質素

分享:

最近社會房屋議題令房屋設計重新受關注。我們(多磨建社)有幸能參與一些設計及討論。社會房屋與「劏房」有何不同?共住是否可行?這些都是設計者需要探討的問題。設計未必能解決整個房屋市場問題,但必需要避免衍生新社會問題,設計時應考慮社會狀況及以用家日常生活作出發點。

在與慈善機構討論之中,我們了解到社會房屋發展受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原本單位的質素、裝修重整的價錢、計劃的時間、建築條例的要求等等。由於受多方面的限制及收集了不同的意見,也許令機構忙於解決問題,如何以最便宜方式重修單位漸漸成為首要考慮,反而忽略了人道的空間的重要性。如何滿足建築物條例,是唯一較涉及居住空間的一項考慮因素,卻好像變成了空間設計的唯一要求。

adblk6

建築物條例是為了配合整個社會狀況而訂立,以大概念規劃角度出發建立規範。符合建築物條例,是滿足一個物件成為一個建築物的條件而已。滿足條例的建設未足以等同一個人道或優良的空間,但社會有必要為大眾追求有質素的居住空間。建築物條例要求包括通風、採光、安全、衛生等條件,一個適切的社會房屋不只要符合條件及功能,更要進而讓用家舒適靈活地處身其中,才符合幫助基層人士及讓大眾有更好生活的理念。在建築學中,設計不單要照顧當下的功能,還要考慮時代背景、文化、社區關係、生活動線、設計後果等等,再以相應體形把不同因素梳理,成為有條理的空間,才是一個優良的設計。探討社會房屋同時是探討居住質素的過程,社會有需要關注居住空間的人道元素,訂立出更高層次的居住標準,來避免納米住宅或「劏房」等不適切空間存在。

 

馬潔怡   建築師、多磨建社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更多資料:http://www.sie.gov.hk/go/d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