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周刊選出勇敢開腔指控性侵犯和性騷擾,推動社會零容忍性侵的「打破沉默者」(Silence Breakers)(圖)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引起社會關注,但防止性侵並不是受害者的責任,施害者和社會大眾在這場「#metoo」中的定位和角色又應如何?
上星期有個關於少數族裔青少女的研究發布,探討不同因素如何影響她們建構對性別和性別暴力的理解,並嘗試找出在性別相關議題上對少數族裔合適的教育,以及少數族裔青少女面對性別暴力時有效的介入方法。
研究發現跨國遷移的經歷對建構性別和性別暴力的觀念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少數族裔青少女一方面被貫注充滿父權和專制價值的傳統思想和習俗,但另一方面,在傳統價值與新環境高舉的進步和性別平等觀點的抵觸下,使她們不斷變化。
這些改變更會令他們對性侵強烈說「不」。於新聞媒體上常聽到發生於南亞的性侵事件,這些青少女亦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但困難是社會大眾對當地發生的性侵事件習以為常,遑論施予援手。青少女可以說「不」,但社會大眾卻無動於衷,無助於改變狀況。
發布研究時,一名少數族裔青少男向在場人士提議須對男士進行相同研究,因為他們才是施害者,要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才能停止性侵。
但其他人能像這位朋友般積極嗎?我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