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蘇戰爭中,德軍與蘇軍在卡爾可夫(Kharkov)附近發生了四場戰役,最著名的是1943年由德國名將曼斯坦元帥領軍的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成功對蘇軍進行反攻及奪回這座城市。四場戰役中的三場,卡爾可夫都在戰役中易手,唯一例外就是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1942)是在蘇軍將德軍自莫斯科大門前擊退這大背景下展開的。蘇聯最高統帥史太林在經歷1941至42年冬季及1942年春季的勝利後,深信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將於1942年春或夏季崩潰,因而完全低估了德軍的實力及高估己方新整訓部隊實行反攻的能力。
史達林投入了高達765,300人的兵力來進行這場攻勢,並從南北兩翼展開鉗形攻勢。一開始時的確取得了不錯的進展:雖然北翼的攻勢不久便告衰竭,被迫轉入防禦,但南翼在頭三天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入德軍防線。諷刺的是,事實上德軍亦正部署切斷蘇軍於早前攻勢中所形成的突出部,因此一定程度蘇軍的成功,反而令蘇軍過度深入,讓德軍更容易反過來展開一個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包圍在狹窄區域內的25萬蘇軍,被德軍裝甲、大炮和機槍火力以及7,700噸空投炸彈從四面八方殲滅。 經過六天的合圍,蘇軍的抵抗結束,剩下的部隊不是被殺便是投降。德軍的傷亡只有2萬人左右。
這場戰役值得重視的地方,是由於史太林的輕敵及誤判,令蘇軍在德軍展開夏季攻勢之前,已使蘇軍3個野戰軍被殲,傷亡數字實際上超過德軍日後在史太林格勒城內被圍殲的兵力─—這種巨大規模的誤判,可說是獨裁者的「特殊技能」,令蘇軍和德軍分別在一年之內遭受同等的損失,為歷史不斷製造悲劇。 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