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築起防騙堅實防線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電信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從以往的假冒親友借錢到結合人工智慧的深度偽造技術,詐騙集團的犯罪模式變得愈加精密。根據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的統計,2024年網絡釣魚個案較前一年暴增108%,且超過86%的電騙案件涉及受害者自行轉賬,顯示市民的防範意識有待提升。
近年來,詐騙手法不局限於電話詐騙,而是擴展至多平台和多技術融合的犯罪模式。例如詐騙者利用AI生成逼真的假影片或聲音,冒充親友或機構要求轉賬;亦有透過社交媒體投放虛假廣告,以「低利息貸款」或「高薪海外工作」誘騙民眾提供個人資料。這些手法不僅針對一般民眾,更特別鎖定高風險群體,如長者、學生和求職青年。
面對跨境電騙集團,單一地區的執法難以根治問題。中國公安部自2023年起聯手緬甸政府,成功搗毀多個詐騙園區,逮捕逾5.3萬名涉案人員;新加坡則通過《防詐騙保障法案》,授權警方在合理懷疑下直接凍結受害者賬戶,爭取時間阻止轉賬。英國與歐盟推動「詐騙責任轉移」制度,要求銀行承擔未盡審查義務的賠償責任,促使金融機構主動強化風險管控。這些措施反映結合國際執法、法律強制力與企業責任,能有效壓縮犯罪空間。
高齡者、青少年及弱勢族群因資訊落差,常成為詐騙目標。香港通訊辦推出的「防電騙地區大使計劃」,透過在地化宣傳彌補缺口,委任300名區議員及辦事處人員深入社區舉辦講座、派發資料,並以「四要五不要」原則(如「不透露個人資料」、「立即掛斷可疑電話」)教育長者識別詐騙。同時,警方設計的防騙問卷涵蓋網購、投資等情境,透過學校與社群媒體推廣,提升學生的警覺性。此外,科技工具亦能輔助防騙,例如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建議民眾啟用雙重驗證、定期更新系統,並警惕物聯網裝置的安全漏洞。
雖然電信詐騙手法日新月異,但透過法制創新、科技應用與社區教育的多軌並進,社會能築起堅實防線。特區政府、企業與市民需持續協作,尤其針對高風險群體量身訂製宣導策略,方能真正實現「天下無騙」。如通訊辦所言:「唯有全民提高警覺,方能守護人身與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