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09-06 04:30:29
日報

粵劇生命在創新

分享:
粵劇

粵劇生命在創新

愛好粵劇的朋友經常談一個話題:粵劇如何承傳?承接前人的藝術成就容易,傳給以至吸引下一代觀眾群,則是一大難題。歸根結柢一句話,就是粵劇能否創新?敢不敢創新?如何創新?

最近看了梁兆明、梁非同主演的《新梁祝》,雖是家傳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但在表演技巧上確有不少創新的嘗試,值得肯定。例如,其中一段突然利用電腦和燈光效果,把整個劇院變成一個舞台,觀眾驚歎之餘,也恍如身在其中。

梁祝上課時,加插了一段「武場」,把龍虎武師的傳統身手,變成學生頑皮嬉戲的「雜耍」,饒有趣味,也平衡了後段的苦情戲,觀眾頗為受落。

在《化蝶》和《哭墳》等場口,安插了精心編排的個人和集體舞蹈,像唐滌生《蝶影紅梨記》末段的情節,深化視覺享受和劇情發展。

adblk7

我比較關注劇情的鋪排,也有一些跳出傳統《梁祝》的嘗試。例如梁山伯或早已識破祝英台的女兒身,後來也對祝英台有所誤會;劇中加強了重利忘親的祝父對女兒的壓力;梁母在兒子患病後憂心忡忡,飾演梁母的陳玉卿戲分不多,但唱功演技大放綠葉異彩;末段劇情突出「遲來三日」的婚期誤差。上述種種,力求增加情節起伏、矛盾衝突,也比前人的《梁祝》較為吸引。

adblk8

此外,《新梁祝》較集中梁祝二人的唱功和感染力的體現,其中梁山伯歸天一段與陳笑風傳誦多年的《山伯臨終》相比,觀眾各有喜好。

值得一提的是「強搶祝英台」的馬文才。這個角色與傳統《梁祝》不同,他很早出場,到學校裡監視和追逐祝英台,加深劇情變化,本有創新之意。但這個元素後來未能延續,像曇花一現,確實有點浪費。不過,雖有諸如此類的失諸交臂,但瑕不掩瑜,《新梁祝》仍是值得推廣的曲藝作品。

我經常想,承傳粵劇曲藝須集體努力。總策劃彭美施是有心人,已為粵劇注入傾情,但怎樣吸引和帶動新一代愛好粵劇,承傳粵藝奇葩?粵劇力求推陳出新,固然重要,但如何創造社會氛圍和時代感?也是重中之重。否則,縱有豪情似舊時,但也只能改動《帝女花》之句,「來生再續粵劇情,彌補今生情太暫」了。

adbl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