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早前下令特赦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事件引發不少爭議。然而,觀乎美國憲法第二章第二條,這是他作為總統擁有的憲法賦予權力。因此,縱有批評者質疑特朗普的決定,但是他確有這一特權,即使不滿亦奈他不何。
但是,美國總統一旦動用特赦權力,必會引發討論以至爭議,當中的核心是「因何特赦?」事實上,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曾經下令特赦,各人之間的分別,只是特赦次數多少而已。二百餘年來的芸芸特赦當中,最具爭議的應是1974年9月8日福特總統發出4311號命令,全面及無條件特赦剛辭職下台的上一任總統尼克遜。特赦令稱,命令涵蓋尼克遜從1969年1月20日至1974年8月9日整個總統任期內「干犯或可能干犯或參與之事」。
眾所周知,尼克遜因在水門事件妨礙司法公正等罪名,在國會眾議院即將表決彈劾條款前辭職。尼克遜下台後由福特接任,美國上下料想不到的是,距離尼克遜辭職僅一個月,福特就發出特赦令,導致全美譁然。福特當時在全國電視發表講話,聲稱這一決定是符合美國最大利益,又說這是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涉及其中的悲劇」,「唯有我始能終結」。
福特原為眾議院少數黨領袖,1973年10月副總統阿格紐辭職,尼克遜提名福特接任副總統,參眾兩院其後表決通過。詎料9個月後尼克遜辭職,福特再上一層樓成為白宮主人。尼克遜獲特赦後回到加州老家閉關寫書,從此隱沒在公眾視線之外。直至1993年克林頓上台,有一次白宮舉行國宴,一身禮服的尼克遜以來賓身份重新出現記者眼前,成為當時的新聞焦點。
這段特赦事件另一主角福特,雖是美國史上唯一未經公眾選舉而接任副總統及總統的政治人物,卻是從此揹上「特赦尼克遜」的指摘。1976年大選,福特角逐連任,結果敗於民主黨人卡特之手,連任夢碎,退出政壇。直至如今,美國仍有不少人認為,福特當年大選敗陣,與「現任總統特赦前任總統」有極大關係,儘管福特在生時強調,他從未與尼克遜討論過特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