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英國確診率在世界數一數二時,香港人應難以想像有人願意在這時去慶祝聖誕節,偏偏我在節日期間來了英國,觀察當地生活很有趣。
英國每天有超過90,000宗確診個案,而Omicron病例更是有增無減,你以為大部分人像香港人一樣戴口罩,偏偏法例雖然規定商場等室內地方要執行,但其實沒有幾多人嚴格遵從,很多人依然不戴口罩,就算戴也會露出鼻孔,當地中國超市可能是唯一人人正當戴口罩的地方。
無論如何,大家仍要如常生活,倫敦看似活力充沛,餐廳擠滿了人,但隨之而來的住院治療、確診病例卻令國民保健署(NHS)不堪負荷,所以你很難相信有人會在這時跑來英國。
那麼我們應該追隨哪種抗疫方法呢?香港確診數目確實清零 ,意味人們在香港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已經微乎其微,但我們付了甚麼代價?
這次飛來倫敦,是我人生第一次訂了不同航空公司的三張機票,結果證明這決定十分正確,因為其中兩間航空公司取消了航班。我的回港航班今天亦取消了,也不肯定另一間航空公司會否照飛,回港後還要在竹篙灣隔離4天,再在酒店隔離17天,不論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的代價都很大。
有誰會想到今天跟留學外國的子女共度佳節,竟然要這麼大費周章,隔離對成年人已經不容易,我上次在酒店隔離時,要舉椅子和梳化健身和解悶,我認為隔離對小孩更加艱難,唯有盡量讓我的子女隔離越少越好。
英國跟香港的抗疫方法幾乎相反,唯有在當中取得平衡,規定室內戴口罩、定期檢測和隔離措施,還要注射疫苗加強劑,才有可能令生活如常,從而減少各方面的代價。 城大動物醫學院總監/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