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2-10 21:53:20

聲生不息的嶺南笙歌

分享:

珠江口的浪濤從未停歇,正如嶺南的笙歌總在暗夜裡涌動。當筆者有幸參與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大灣區季》最新一期現場攝製活動時,當霓虹碎影與鎏金歲月在舞台上交疊,看見「港樂」這隻火鳳凰正抖落滿身塵灰,在舞台背後的時空光環前涅槃重生。

節目組是聰明的,知道要讓李宇春這樣的內娛標誌性人物與衛蘭共唱《償還》,就好比把廣式臘腸擺進湘菜館的櫥窗。兩地觀眾在《紅豆》的集體記憶里各取所需,卻無人深究粵語歌詞裏「落花逐浪」的宿命感。這種心照不宣的和解,倒像極了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博弈:既要保留茶餐廳的凍檸茶,又得添上幾勺湖南的辣椒醬。

男隊的演繹更似九龍城寨的江湖傳奇,陳小春唱《心照》時眼中跳動着獅子山的篝火,兄弟義氣在電子混音中升華為現代人的精神圖騰。李昊獨唱《七友》時,恍惚看到維港的月光浸透了他年輕的面龐,這份守護何嘗不是獅子山下千萬打工仔的集體畫像?

當全場高唱《光輝歲月》時,大灣區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仿佛是一場文化基因的覺醒儀式 —“我們終將明白,所謂「港樂已死」的讖語,不過是春泥護花的必經之路。”

當薛凱琪的爵士《甜蜜蜜》能讓「90後」跟着搖擺,港樂早已掙脫「懷舊」的桎梏。散場時,有年輕觀眾用椒鹽普通話討論林家謙的新歌,這或許就是蔡瀾所說的「不死鳥」的玄機。港樂從來不需要復活,它只是換了個姿勢在水泥森林裏穿行。當大灣區成為新的文化註腳時,我們或許該深思:真正的傳承不在舞台光影里,而在茶餐廳阿伯跟着哼《海闊天空》時走調的音符中 — 且看那穿透水泥森林的新芽,終將在鹹淡水交匯處長成參天榕樹。

adblk6

梁帆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