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聽覺,還可以打手語或讀唇語去與人溝通,即使世界沒有了聲音,還是色彩斑斕的。但如果連視力也失去了,看不到手語和唇語,五感中失去了兩感,可以如何生活呢?試想像你看不見,聽不見,確實連出門口都是充滿恐懼。但事實上香港有三百多名視聽障的朋友,長年活於一個無聲音、無畫面的世界。他們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些可能是視障,年老後再患上聽障;有些可能因為病變或意外,令他們失明和失聽。這兩種殘障加起來,令到這班人的生活十分困難,他們要運用餘下的感官,包括以嗅覺去理解環境,還有便是以觸覺去溝通。以觸覺去溝通?如何?
早幾個月出席了港台節目「沒有牆的世界」首映禮,接觸到「觸感手語」。梁鏗為不解(圖左二)是一位視聽障人士,他天生聽障,十多年前連視力也變差,現在已經完全失明。當天他在台上接受訪問,有一位觸感手語導譯員與梁鏗溝通,也有一位觸感手語翻譯員向台下的觀眾傳譯他們在講甚麼。驟看台上,梁鏗就好像與導譯員在武術推手一樣。與一般沒有身體接觸的手語不同,畢竟視聽障人士看不到別人打手語,觸感手語是需要他們與導譯員互相觸撞雙手去表達意思,與其說「看」別人打手語,觸感手語是「摸」別人打手語。觸感手語的手勢通常是建基於普通手語的手勢,但是需要進一步簡化和調整,手勢需要簡單、明確且容易識別,通過手掌的不同部位和力度,例如以輕拍或按壓手掌,表達詞語或句子,以便更適合以觸感傳達。這麼一來一往,要表達一句說話可能已經用上十數秒的時間,但觸感手語卻為視聽障朋友打開了一道通往世界的大門。
梁鏗原本是一位運動熱愛者,即使以前聽障,也經常踩單車。失聽失明後連出入也變得登天一般困難,漸漸變得沮喪,把自己困於家中拒絕與人接觸。還慶幸香港盲人輔導會早於1993年開始發展的這套中文觸感手語,讓他重新與外界接觸。其實現時觸感手語的詞彙並不多,只有數百個,但這些少少的詞義,已經為視聽障人士融入社會起了大大的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