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7-19 06:00:00

進與退的境界

分享:

《冰與火之歌》是人類歷史上最多人收看的電視劇集。劇中一個神秘女人對龍母丹妮莉絲坦格利安說:「去北方,你必須往南走;目的地在西你必須東行;往前的路必須倒退;觸摸光明必先穿越黑暗。」我嚇了一跳。《道德經》內有一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翻譯成白話是:陽光大道看似羊腸小徑,前進之路看似是在後退。兩者如此吻合,是巧合?還是美國小說家也領會了人生路上進與退的最高境界?

好人進擊,一不留神,便會被冠以壞人或偽君子的罵名,因為向壞人進擊,難免用到一些壞人的伎倆;社會與法庭判斷好壞的標準,往往是你的行為而非你的原始動機與過往遭遇。所以,好人的前進之路,假如也能學會往後走的道理,說不定就能兩全其美了。這個「以退為進」的人生哲學,我是從三國故事中參悟得到的。


話說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最終死於東吳之手。劉備為了報仇,起兵伐吳。孫權任命陸遜為行政總裁,統領三軍。年輕的陸遜臨危受命,一邊布置迎敵,一邊還要妥善安置好公司一眾元老的面子問題,於是決定暫避鋒芒,以空間換取時間,撤退撤退;說服好那些希望進擊的將領後,又再撤退撤退,讓劉備的大軍深入吳國境內700里山道。不管蜀軍如何叫囂辱罵,就是不予理睬。等到酷暑6月,劉備無可奈何,只能安排大軍進駐密林修整避暑,沿著蜿蜒的山路,連營百里,首尾不能呼應。陸遜終於等到出擊的最佳時機,使這百里連營燒成一片火海,使蜀軍幾乎全軍覆沒、使逃到白帝城的劉備,最終死於當地。這就是「夷陵之戰」,與「官渡」、「赤壁」並稱三國三大戰役。

adblk6


我曾看過別人如此評價韓信,說他之所以能夠容忍胯下之辱,就是因為他把眼光放在遙遠的將來。一個人對未來有計劃有打算,才放得下眼前的榮辱得失,才頂得住當前的明刀暗箭。


對未來的打算越堅定,就越能吞下眼前的苦,所以那些做到忍辱負重、唾面自乾的人不但可敬,更是可畏。進擊的好人,必須學習韓信、陸遜,學會讓壞人多囂張一會,讓子彈再飛多一會。


壞人確實會佔上風,甚至強悍得無人敢碰;但想要反擊的好人,大可以以退為進,讓得逞的壞人日漸囂張、目中無人,於是看不到自己已經目無法紀、眾叛親離,已經得罪了比自己權力更大的人。到時,自然有人燒起那一把火。而作為好人的你,要不要落井下石,悉隨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