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飛男每個星期都要「中年筆耕」(其實都一早不是筆,是敲打鍵盤才對)幾篇不同性質、課題的文章,有生活潮流、有訪問、有健康醫療……老實講,比以前為一份刊物打工,如今撈散學到的東西更加多,而其中一種事情我們正在學習中的,就是做「發酵」工作。
我指的當然不是學做麵包糕點的發酵過程,而是怎樣在收到一堆支離破碎的資料「發酵」成為一篇篇文字!我們其中一個工作,是為一位商人做代筆,幫他寫刊物專欄文章,簡單而言就是「代筆」。商人其實都相當日理萬機,偏偏他其中一個專欄就是人物訪問,而商人又喜歡親力親為自己做訪問,所以每次我們都會收到一大堆不同的錄音訪問,要我們幫手整理。其實我是真心佩服這位商人——年紀不小,但仍然活躍於前線,而他所做的錄音訪問亦愈見有進步,愈來愈懂得發問的技巧。然而,近幾個月我們發覺商人的訪問開始出現問題:一或是背景相當嘈雜,教我們近乎聽不到片言隻字;一或就是十分鐘的片段其實只能有一分鐘左右才是有用……然後,開始進化到收不到錄音,換來是可能是幾個被訪者過往的訪問文章、幾段Youtube訪問片……更甚至是幾頁近乎要請法證先鋒去鑒定、朦朧得要命的影印稿!「對唔住,就係得呢啲料,希望可以做得番好似之前咁千多字的訪問文章!」商人對我們殷切地說。唉……
於是,我們兩個就變成了酵母一樣,將這些散落到「一地都係」的料子,「吽」成一份又一份的訪問稿。稿費還是其次,當收到商人的電話,讚我們寫得好時,心裡都有一個VO說着:「你又唔睇吓你俾咗啲乜嘢我?一百字咋,仲要一半係廢話……我哋居然可以變出一千字,我哋唔係酵母係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