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陷入財赤,導致要不斷發債,以解燃眉之急。為了早日回復收支平衡,社會上不斷有人獻計,建議政府該如何開源節流。
開源節流是中國人應付入不敷支的傳統智慧,但真正實行起來卻可能得不償失。原因是開源並不容易,而節流更可能有負面效果,並非應對財赤的最好方法。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只會在公司盈利高,資金有積累的時候,才會嘗試做新的生意。因為做新生意難度高,成功率低,一旦失敗,就會令公司的投入付諸流水,陷公司的財政於一個更加惡劣的境況。
因此,做生意的人甚少會在處境不利的時候去做新的生意,以達到開源的目的,相反,他們會叫停一切未見起色的新嘗試,改為集中兵力做好自己熟悉的老本行,待公司的財政情況改善後,才去增加公司的收入來源。
以做創新科技為例,這根本不是香港的強項,既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又缺乏創新科技成長的生態環境。香港最想做的是為已有苗頭的創新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不過,現時政府是想香港自己落手落腳做創新科技,而不是助其他地方的創新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創新科技不是不值得做,而是最好等香港有餘資,有閒資的時候才做,而不是在香港有財赤的時候去做。
現實是科學園與數碼港裏正在進行創科新嘗試,很多都要靠政府的補貼,才能持續到今天的。否則,可能大部分都是在丟錢落鹹水海,沒有那幾家,真正有能力為政府開源的。
開源難,節流亦不容易。以叫公務員減薪為例,立法會內就有不少人反對,擔心這會影響公務員的士氣,會導致政府的施政因而大打折扣。此外,議員亦擔心,減完公務員人工,很快就會調整議員們的薪酬與補貼。
再者,政府若是帶頭減薪,對人力市場亦起了一個壞榜樣,很多私人機構亦會乘機調低工資,可能令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都會受到拖累。結果社會上更加人心惶惶,有錢也不敢消費。這樣反而會導致通縮,對經濟會造成更大的破壞力。
此之所以,新一代的政府甚少會在遇到財政赤字時,用節流的方法去應對。他們大多會採取逆周期的策略。當社會的經濟動力不足的時候,政府可能會為了填補民間的投資不足而增加自己的投資,這可能是現今政府最需要做的事。
政府最值得吸取的教訓是,不應在非經常性收入增加的時候,使錢使慣了手勢,向人民作出太多沒必迫切性的承諾,如老人家的兩蚊搭車優惠。這類優惠一旦承許,就不易收回,變成政府的持久性負擔。如果政府最終被逼撤銷的話,最後造成的負面影響,會比當初的正面影響大。可見這種安排並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