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於堂上和學生討論財政預算案,了解他們對預算案的期望和認為政府應如何運用財經資源。那時候預算案尚未公布,社會上最大爭議在於政府應如何運用那龐大盈餘,究竟應該全民派糖或用於有需要的社群。
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有本地學生,有來自日本,韓國和墨西哥的學生,亦有內地生。當我問有沒有人贊成派糖,無人贊成。當我問有沒有人支持用於有需要社群,大家開始討論起來。
有人認為用於有需要社群,如少數族裔和罕有病患者;有人認為應用於加強現有公共服務,如醫療和教育有同學認為應該退稅,相比其他意見,退稅建議於這課關於社會福利的課堂較為罕見,多數學生會朝著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考慮,中產的利益很少被提及。
然而,這並非無理。中產社群於現時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中是最沒有受惠的一群。相比其他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如北歐多國,每位國民均有充分社會保障。莫說貧富懸殊沒有香港嚴重,社會亦因此較團結,不像香港因社群間需要爭取資源而變得分化。
其實,這幾年察覺到學生對一直定義為弱勢和有需要社群的觀感開始改變。以往學生相對關心弱勢,對需要幫助弱勢沒有異議,但這些年學生對「有需要」的定義開始改變。相信這是源於生活於香港社會越來越困難,而社會福利卻從不惠及全民,構成社會分化亦越來越嚴重。
細讀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似乎沒有任何前瞻性,對社會不公和分化亦難提解決方案,只懂無定向派糖。敢問這份預算案究竟為誰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