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保育該如何取得平衡,向來都是考驗社會領袖對於環境和人文科學的視野、洞釋力及理解的難題,要全面保育社會景觀資源,並非只靠政府牽引,公眾參與亦同樣重要。普遍香港大眾對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如林地、自然山脈、生態濕地、河流等)的關注度較高,但除了珍貴的天然景觀外,其實城市空間亦蘊藏著另一類以歷史及生活文化為本的城市資源 —「人文景觀」。
這個七百萬人的國際大都會,記載著獨特的歷史,以不同背景、文化、生活方式的人口組成,造就多元文化生態。但普遍人對「人文景觀」的認識並不深入,隨便將具有歷史、人文文化背景的景觀資源與懷舊掛鈎,而專業界別或坊間都欠缺力量作完善的研究及推廣,以至很多市區項目在發展時都忽略了這重要元素,總會劃一以送舊迎新的方式處理,令保育這項重要資源變得被動。
要談香港「人文景觀」,可由別具一格的街景文化 —「城市字海」作簡單的切入點。不少於本港取景的攝影集都喜歡以「字海」為題的城市景觀,高濃度的城市空間配上林林總總的招牌、商標、路牌、海報廣告、告示構成不一樣的街景,在異國者眼中視為香港獨有的標誌及美學的象徵,它反映了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與歷史文化。然而,在發展者眼中,時空變遷,無疑會對城市景觀帶來改變,乃正常之社會定理。過去二十年,單一而又急促的城市發展,加上經濟發展上的失衡,令「城市字海」越見疏落,尤如熱帶雨森林,正以倍速滅亡中。這種熙來攘往的人文街景正被衝擊著面臨消失的邊沿,由多元的社區店鋪,變成大同小異的大型連所店。

或許,今天徒步回家時放下手機,抬頭看看所屬社區的城市景觀,不妨加多一點好奇去了解它的過往的歷史背景,由生活中去認識及探索,增加對「人文景觀」的認知感,才能適時作出反映及提供保育意見,不致於後知後覺,任由發展把它帶走,如當年重建利東街項目。城市的歷史文化需要長時間累積,代表著地區的內涵,而現代化的入侵卻只需一瞬間,別待它消失後才懂感概。

重建前(左)及重建後(右)的利東街 (圖片取自「城市字海 TYPOGRAPHY AND THE SEA OF WORDS」一書,可供免費下戴:http://www.cache.org.hk/download/book_typography_and_the_sea_of_word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