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歸之前,香港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育社會菁英為主,不但所有大學均由政府資助成立,而且錄取的學生均為中學成績佼佼者,成績中下者要進入專上學院窄門難如登天。九七之後,隨著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特區政府逐漸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讓更多的人得以就讀學士及副學士與高級文憑等專上教育課程,以提升香港人力質素,滿足香港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需求。
此一德政美意的政策推出之後,大大增加了香港中學畢業生升學機會,2015/16學年專上教育的普及率升至七成,並且分別有150和300項自資學士學位和副學士課程。但同時,這項政策卻也製造出香港獨有的特殊高等教育制度,那就是政府資助的大學也可以開辦自資學士與副學士課程,與未受政府資助的自資專上院校爭奪高等教育的生源。
過去十餘年來,由於香港生源不缺,這種公、私立大專院校各自開辦自資專上課程的雙軌制度並未造成兩種教育系統太大的摩擦。但近年來,隨著香港出生率大幅下降,生源逐年短缺,已經嚴重影響到公、私立專上院校的資源配置與正常運作;過去的雙軌並存制度不再是單純提供更多專上教育學位的機制,而是成為兩套教育體系相互競逐的戰場。
我們非常樂見政府成立「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檢視相關問題,並且於日前向大眾提出諮詢文件,相信教育界先進們必然可以提出許多精闢之見。但在探討所有問題之前,淺見認為眼前最緊要的莫過於先明確香港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如何定位香港的公、私立專上院校。此外,政府既然鼓勵私立專上院校的發展,就應該對其發展提出明確政策方向,提供私校一定的發展空間及支持,不能放任公立大學藉由優越的名銜及其他優勢,影響自資院校的發展。
教育是百年大計,高等教育尤其攸關香港未來的人力質素與經濟社會發展。現行本港極為特殊的高等教育體制,實有必要利用此一時機清楚地理順公、私立專上院校的關係與彼此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