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人關注海洋中的塑膠污染,科學家也常警告微膠粒的禍害。這些微膠粒來自磨砂膏或抓毛絨等日常家居用品,流入大海後會被海洋動物吸收,最終又傳到我們的肚裡。不過,我今天想談的倒不是微膠粒。

(iStock圖片)
最近特區政府舉辦了一個關於抗藥素耐藥性的會議,席上有人向製藥廠提出一個關於藥物終站的問題:到底這些藥物最終是送到堆填區,然後穿過土壤流入我們的地下水,還是直接沖進我們的污水系統裡?可惜席上的製藥界代表無法提供一個詳盡答案。
以我所知,很多人都會把殘餘藥物直接沖進馬桶或丟進垃圾桶。這些藥物中如抗生素成份仍然活躍,實在不應隨便棄置。海外研究曾指出從污水處理廠下游捕獲的魚,牠們的膽汁中含有極高濃度的藥物。
由於香港有相當比例的污水經過處理,再流入我們的水道之中,不禁令人擔心這些水道可會含有殘餘藥物?不知大家可有嘗過芬蘭湖魚,尤其以北極鮭最是美味,最近科學家研究芬蘭的湖泊,在湖水裡發現了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diclofenac)及ibuprofen(布洛芬)等13種藥物,都是在污水處理廠下游的魚身上發現的。相反,在沒有污水處理廠的湖泊中,捕獲的魚並無任何殘餘藥物。
這三種藥物屬於常見的非處方消炎藥,服用太多對人體有害。最令人憂慮的是,當魚吸收了這些殘餘藥物,藥物在膽汁中的濃度居然比在水裡的濃度高1,000倍!人們老是批評農場向動物注入加速成長的藥物,但這些藥物同時讓動物不受疾病感染,而這些不慎流入水裡的殘餘藥物,對魚類的影響更加嚴重,畢竟不論是動物或人類都不應每天服用消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