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中學文憑考試又快到了,很多中學生和家長開始關心要報讀哪些大學或科系,也都會問一個古老的問題:哪一所大學或科系畢業之後容易找到工作?在功利主義的社會中,不少人讀大學的目的無非希望未來能夠獲取較佳的工作、優渥的報酬和向上流動的機會。試想誰會願意每年花費龐大的大學學費只是為了明德修身,格物致知?
上述功利思想難以斷言對與錯,但容易造成學生唯「用」是圖的想法,也影響大學基礎學科的發展。傳統的基礎學科,例如數學、物理、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除非是頂著名校頭銜,否則很難獲得學生的青睞;相反地,越貼近社會經濟或科技發展需求的實用性學科則深受歡迎,若再獲得政府政策性的支持,那更是門庭若市。近幾年來,大學課程深受到這種市場需求的驅動,開設越來越多琳瑯滿目的實用性課程;相形之下,非市場導向的基礎學科的發展則越顯萎縮。
就大學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來看,發展市場導向的實用學科對於滿足國家當前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需求確有其必要性,但如果只是著眼於當前的市場需求,而忽略了基礎學科在訓練全人發展的重要性,恐非大學教育的本意和社會之福。德國哲學家耶士培(Karl Jaspers)即指出,大學教育應包含三個重要的元素,亦即學術性的教學、科學與學術性的研究,以及創造性的文化生活等三個層面;而大學教育的目的則在於提供學生全人發展的機會。換言之,大學的教育不應以培訓學生就業為最終目的,大學科系的設置也不應以市場的需求作為主要前提,而學生就讀大學亦應以志趣為優先,否則大學將失去其培育人才的目標而淪為職業訓練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