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9-19 06:00:00

「我大聲啲啫」

分享:

周日午後本來應是吃過中飯小休片刻的懶洋洋下午,剛過了的這個星期日卻不一樣,社交媒體上有關澳門立法會選舉的一動一靜全部一個不漏收進眼底。一海之隔的澳門,在「天鴿」肆虐之後,社會民情會有甚麼變化?之前有人說,泛民主派老將吳國昌、區錦新等未必樂觀。因此,星期日這天的關鍵詞是「澳門」,對關心港澳兩地的人來說,自是當然。

對澳門印象的開始是1967年的綠邨電台。對一個剛懂得扳弄收音機鈕掣轉台的毛頭小孩來說,小匣子傳來汪洋大海另一邊的聲音,可說奇妙之極。那時,綠邨電台成為「鬥委」電台,天天內容都是唸毛語錄唱革命歌,內容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頗為相似,但就與香港的電台完全南轅北轍。

除了文化大革命那一段時間,不論澳葡年代抑或回歸之後,澳門的角色定位是「經濟為主、政治放下」,澳門街內內外外都已習慣。客觀上,澳門與香港不同,城巿定位的迥異,帶來社會政治特質的不一樣。因此,這次澳門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最終力保四席,初次當選的蘇嘉豪以26歲成為最年輕的議員,乍聞之下也就有喜出望外之感。

一個年輕人當選,可以釋義為澳門社會新一代的身影冒現。雖說蘇嘉豪只是四名民主派議員其中一人,面對巨大的建制力量,不可能從根本上立即改變澳門政治生態,但卻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澳門巿民亟欲看見新面孔,期待帶來議政新風氣。蘇嘉豪當選後說,「我一啲都唔激進,我大聲啲啫」,前一句小心翼翼,後一句是從政新風所在,與周潤發在電影《監獄風雲》的「我大聲唔代表我冇禮貌」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毋須現在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則是蘇嘉豪今日的寫照。我則有一個很特別的期待:在建制佔主流的政治大氣候,這位年輕的立法會議員,將會如何拓展工作空間;尤其是早前一度被標籤「澳獨」的他,將是怎樣與中央政府保持關係。相信有着同樣等待心情的還有不少港人,包括從政的那一批,無論建制還是泛民,想必俱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