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7-02 04:30:00
日報

「殖民地教育」與「奴化教育」的分別

分享:

在古代封建社會,教育機會被上層管治階級壟斷,反映了社會的權力格局及結構性的階級分野,也強化了、又延續了既有的格局及分野。在這樣的社會,如果管治階層施政較為合理,也會透過各種教化及宣傳措施去穩定社會,但又未至於要如暴秦般奴役百姓。一般平民百姓有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就變得不特別重要了,他們也許根本不需要教育,就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生活。如果管治階層要全面管控,就可能會利用被壟斷了的教育及知識,企圖長期騎在人民百姓頭上,去奴役百姓,去尋求權勢的千秋萬代。

adblk6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的局面,孔夫子那個時候說要有教無類,但沒有制度性的安排,加上農業社會的性質,教育不可能全面普及,但就仍然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多元的資訊,吸收較高層次的知識及道理,又能讀能寫能思考。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就不能容忍被世俗化了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未被權勢壟斷了的教育主宰的儒子,所以便要焚書坑儒。近世德國的納粹黨也曾焚書,其實也有同樣的邏輯。這樣的政府主導下的教化及教育,不是要讓人民都有知識或知得更多,而是要令人民都只能知道政權容許的,及對權勢階層有利的資料,只能讓他們掌握對權勢延續有利的知識及技能。簡單講,就是要令大部分人都無知。所謂「奴化教育」,就是在這一種權力思路下發展出來的一套教育及教化。

香港在殖民地早期,港英政府確實沒有推動普及教育。但平情而論,港英政府又未至於要以洗腦式的宣傳及強制灌輸的方法,意圖去把當時的香港人奴化。當時的政府,基本上也能尊重在香港的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也沒有強制人人都只能用英語。早期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充滿殖民地色彩的教育,教育機會確實被官僚、高等華人及買辦階級壟斷;政府也會盡量限制各種不利於港英殖民地管治的宣傳和資訊。但這與今天隨意泛政治地指控的所謂「奴化教育」還是有分別的!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