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是是一個國際金融大都會,但從地理環境上,位處珠江三角洲出口,南接太平洋,加上亞熱帶氣候形成降雨量充足,孕育出許多不同品種的淡水魚同海洋魚類。故香港開埠前是漁村,而食海鮮更是港人的喜好,然而我們對本港魚類的認識卻很少。
筆者日前獲邀出席香港魚類學會位於大埔滘白鷺湖新會址的開幕禮,更有機會向該會創會會長莊棣華教授請教。
莊家教授可以說是「魚癡」一名,魚類知識豐富至極,他將新會址打造成一個自然生態水族館,匯集了本港30多種於河溪的上、中、下游不同品種的魚類。根據莊教授的研究,上游的魚通常體型較小,「山坑魚」就是其中一種,而魚類分上、中、下游生活,由於生活在上游,水流流速快,牠們必須躲在石隙之間,以保護自己,避免被大水沖走。他又說,有些魚的嘴巴朝下,有些朝上,這種身體特徵其實與他們身處上、中、下游有關,例如上游的品種通常嘴巴向下,以便吞噬身體下面的微生物。聽完莊教授的解說,終於明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今次魚類學會能夠遷址到大埔小白鷺餐廳,全賴餐廳老闆夫婦的支持。他們倆喜歡自然生態,亦倡議環境保育,希望餐廳的發展能與大埔滘的自然環境生態結合,故此願意闢出地方予香港魚類學會設立新會址,並特設「河口及紅樹林研究中心」,實時進行生態記錄,以便學會無論在晝夜、不同季節亦可遙距監察河流上中下游生境,有利於進行各項魚類學術研究。
大埔滘風景優美,日落時分坐在湖畔細看一群群小白鷺飛翔水面上,那份寧靜及悠然自得感覺,非親身感受過不能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