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音樂人、藝術家Nick Cave,多年來恍如暗黑大使,無論是他創作的詩句,抑或是歌曲裡的歌詞,字裡行間敘述著死亡、愛情、信仰和暴力等議題,呈現讓人亡魂失魄歌德(Gothic)之音,令樂迷40年來,甘心淪落在他晦暗頹廢創作中。
入選「澳洲音樂協會名人堂」終身會員的Nick Cave,除了是The Birthday Party和The Bad Seeds等傳奇樂團的領軍人物外,更有多重身份,跨界作家、詩人、畫家、劇本編寫創作人、演員、電影原聲配樂師等領域,擁有十足的才華與創作野心。
三部曲悼念愛兒
上月初,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發行了他們最新專輯《Ghosteen》,作為「大自然三部曲」的最終章(前為《Push The Sky Away》、《Skeleton Tree》)。發表上一張專輯已是2016年,當時Nick Cave在灌錄大碟過程中,年僅15歲的兒子Auther Cave,卻因墮崖意外喪生。面對白頭人送黑頭人的痛苦,Nick沉澱過後,才推出這張製作橫跨3年的專輯《Skeleton Tree》。作品雖沒有開宗明義地悼念亡兒,但卻以死亡與喪失為主題,反映著他經歷喪子的沉痛,而這個過程也在《One More Time With The Feeling》紀錄片中忠實呈現。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雖然大部分團員都來自澳洲,但樂隊在思想及音樂中,卻不斷表現出深厚的歐洲文化基因,這或許與樂團成員Blixa Bargeld有關;因為Blixa正是八十年代德國盛極一時,工業打鐵噪音樂隊Einstürzende Neubauten中的靈魂人物。而其他樂團成員例如Mick Harvey、Thomas Wydler和Warren Ellis等,皆是歐洲地下前衛音樂圈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說:很少見到有一隊樂團像The Bad Seeds這樣,擁有這麼多才華洋溢的音樂天才聚集在一起。正因如此,才能創作出融合每位隊員風格、包含各種音樂元素的佳作神曲。
暗黑王子也有冠軍歌
首腦Nick Cave全名Nicholas Edward Cave,自The Birthday Party(樂隊原名The Boys Next Door)開始活躍的十年間(1973至1983年),精心雕琢Post Punk和Gothic Rock美學,將幽暗、歇斯底里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1983年,Nick Cave將The Birthday Party改組成了現在的The Bad Seeds樂團,音樂風格也在Gothic Rock的基礎上,加入了民謠與藍調元素,1984年發行的《From Her To Eternity》專輯,讓他們在搖滾樂壇名聲大噪,到了1993年《Live Seeds》發行的時候,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已經成為個性風格最突出的搖滾樂團。接下來,他們開始出乎意料地,在商業上不斷獲得成功,先是發行了叫好又叫座專輯《Murder Ballads》(1996),Nick分別與當時力求轉型的Kylie Minogue、搖滾天后PJ Harvey合唱,合作的兩首單曲《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和《Henry Lee》,亦都相繼成為冠軍單曲,1997年的《The Boatman’s Call》專輯,更被評為樂隊「最溫柔且深刻」的唱片。
《Ghosteen》是張處處流露著悲傷且神聖氣氛的「雙專輯」,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地點錄製。若說這新作關於生與死,更準確一點是去了解生命、接受和面對死亡這人生課題。這亦是Nick Cave重拾心情後,走出悲痛重新創作的一張作品,他說兒子去世後,一段時間無法寫歌。專輯發表前Nick Cave在網站透露,《Ghosteen》會被分成兩個部分,前8首歌是「孩子」(children),尾段3首則是「雙親」(parents)。「孩子」就像封面那個童話世界,予人超自然的感覺,遊走於虛幻與現實兩個世界,訴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失去、悲痛與愛的故事,電子Ambient聲效與簡單的樂器演奏、和聲唱詠,營造著一股獨特的氛圍,牽引著聽眾的情緒。「雙親」主要以兩首長篇歌曲組成,中間以3分鐘朗讀式獨白歌曲《Fireflies》連接。其中點題作《Ghosteen》,就是Nick Cave所指的migrating spirits,靈魂遊走於童話與現實世界,歌者也因此對愛與失去,有了更深的體會;歌曲中段變得更激昂澎湃,就像一個轉捩點,歌者逐漸學懂怎樣放下,展開新生活。
Nick Cave憑著這些零碎夢幻故事,讓自己走出悲痛,回歸平靜的心。《Ghosteen》雙專輯的前後段呈現的,是悲痛精神上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