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估計現時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超過十萬人,隨著人口急速高齡化,如何有效支援患者和其照顧者近年受到廣泛關注。筆者上一篇文章提及要為未來社會建立可持續支援系統的關鍵在於善用科技,社聯的工作也循這方向發展,剛舉辦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國際研討會,不少國際和本地專家分享真知灼見,涵蓋研究、預防、生活支援、政策及社會服務實踐經驗等範疇。
國際老齡聯合會前國際及機構聯繫總監Greg Shaw強調國際間或本地均需要以科技創造「以人為本」的綜合照護模式,長遠建構認知障礙症共融社會。加強「認知儲備」是延緩認知退化的關鍵要素,簡單而言,即透過執行任務和益智活動,以應對腦部病變所影響的認知功能,例如多進行互動認知訓練遊戲及應用虛擬實境學習等樂齡科技協助。
提高公眾認知外,也需要推廣「預防勝於治療」思維,本地研究指維持聽力與預防認知障礙症有正面關係,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提到一旦遇上聽力下降,配戴合適的聽力輔助器材或助聽器,可及時改善和減慢認知能力衰退。
至於整全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行動方案,包括預防、早期診斷、及早介入和計劃。一些機構聯同大學團隊推行「友里蹤跡社區計劃」,運用物聯網技術快速搜尋走失人士的科技,目的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亦能安全而活躍地參與社區,免卻照顧者擔心走失風險。
全球各地正從社會服務、健康和創新科技領域入手,制定認知障礙症照顧策略,透過跨界別協作,有助全方位支援患者及照顧者。

共同建構認知障礙症共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