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圓滿結束的「素黑和應霽的療愈餐桌」私房菜私塾課上,我給了同學一份「你媽媽」問卷,問了5條問題,共有逾200個選項,讓同學重新看和媽媽或親人的關係。
同學們大都默認和媽媽的關係並不理想,對媽媽的評價多是誠實地負面,儘管他們未必承擔得起衝突。譬如一位同學的答案是這樣:印象中的媽媽料理是:好味和傷心。媽媽的味道對你的影響是:難過記憶。經驗中你的媽媽是:無理、兇惡、自私、衝動、敏感、悲觀、苛求、橫蠻、霸氣、毒舌、囉嗦、多疑、小器、多慮、計算、有主見、不講理、操控慾、心胸窄、經常埋怨、自怨自艾、活在過去。你覺得你媽媽可以/應該更加: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和要求。你對媽媽(和自己)可以更加:遙距、懂得先照顧(料理)好自己。
感同身受嗎?
能有幸遇上悉心愛你、護你、體諒你的父母是罕見的福分,現實裡的兩代關係更多卻是充滿心病、無奈和遺憾,難以和解。我們其實了解媽媽嗎?她在生你時經歷過甚麼?一路以來當媽的,有你看不見的難處嗎?
我們都未必真正了解父母,正如他們也不了解你一樣。在對對方無知但帶著要求和不實的評價這層面上,我們和父母可能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事實上,很多父母根本未準備好、自己還很幼稚便生了你。而你也不切實際,帶著對父母的道德設定和期望去強求他們變好。雙方製造了長年的矛盾和折磨,你苦等他們說對不起,他們苦等你說聲謝謝,不過是白等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