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颱風「山竹」以不尋常自然災難的惡形惡相,對香港市面造成寫入史冊的衝擊。當時覺得天災很無情的純真香港人,又怎會知道狂風暴雨只是個序幕,及後的人禍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在中環一隅,當年十號風球掃落的,只是街角的古老石階和煤氣燈;但後來連串不幸事件所引致的影響,卻是兩年多以來,毀掉基業似的倒閉與蕭條。
這年頭,變化是常態,變得越急劇越意想不到,反而令人越覺得麻木。有多少餐廳食肆黯然離場,真是數也數不清。其中不乏名店老店和潮店,可見禍殃來得窮凶極惡、格殺勿論。倖存的店,各有前因,但同樣難能可貴。老實說,無論何方神聖,捱得過這一劫,也好應該被尊重和保護。
這兩年外出吃飯的確減少了,對香港飲食生態的動靜,也沒有追得那麼緊貼。然而,諸如新總廚上任這類重要資訊,還是會在食友間迅速流傳。最近常被提及的,便有中區核心其中一家高級年輕粵菜食府,有關新大廚推出新菜單的好消息。說的是「都爹利會館」,它間接打響了都爹利街這個「品牌」的名堂,是繼八十年代梅艷芳《夢伴》唱紅了四支煤氣燈後,此中環小街道的第二春。店名起得好,摘星來得早,但不經不覺,這裏也人事幾番新。
新任總廚葉卡安師傅(圖),系出「福臨門」派,善於製作工序繁複、味道精準的傳統粵菜,不論大菜小菜都顯示出他入廚廿七載的扎實功夫。
都爹利會館的裝修設計,一直融匯了中西方藝術表現方式的和睦碰撞,帶有畫廊氣氛的用餐區,會令人以為菜式必然是走摩登中菜套路。然而,摩登之處,只限於體驗本身,和在服務的理念上;講到菜式,卻是不折不扣的經典薈萃。
葉師傅新菜中,頭盤類的明星,肯定是「川味叉燒」。做到麻辣味、燒烤味和醬香味「互即互入」,靠的是掌握醃肉的時間和烤肉的程序。此外,在選取豬肉部位也有心思,川味叉燒的肥瘦比例,與同一廚房製作的「蜜餞豚肉叉燒」有異,因為油分跟麻辣味要配合得宜,才有良好效果。
湯品的「海玉竹紅螺頭燉花膠湯」,用上大量乾螺頭,味道深邃耐人尋味,與用鮮螺頭的效果不同,趣味盎然。「二十年花雕蛋白蒸星斑件」,比常見用蟹的版本,這裏多了一份輕盈和優雅;另一海鮮主菜「鮑汁藜麥釀日本刺參」,釀工也十分精巧細緻。
若要選最精彩的一道,就非傳統大菜「脆皮糯米雞」莫屬。這個雞腔內釀入多寶糯米的經典,做的地方不多,因為工序費事。而且要拿捏得到糯米香滑軟綿之同時,雞皮鬆脆雞肉不老,是十分挑戰廚藝的。這個版本有如浴火鳳凰,比起吃普通炸子雞更上一層。連單尾的「薑汁香滑奶凍」及「合桃酥」也絕不馬虎了事,看來這次疫下換血,是香港人逆境自強的一個成功範例。
都爹利會館
中環都爹利街1號上海灘3至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