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的家長大多數是讀半日制小學。十二時許放學回家。吃過午飯,慢慢做功課,四時許就可以等著看兒童節目。我的童年回憶還有和鄰居在走廊玩耍、在夕陽下看課外書,默書考試前就用利用玩樂時間來溫習。我本著這個美好的經歷,安排左右仔類似的日程,要求他們努力學,過後就安心玩。
不過現今的小學生,半日學才是「不正常」。小學全日制93年開始逐步推行,原本目的是紓緩緊逼的上學時間,多出的課時能讓學生在校內參與多元化的活動;對於雙職家長來說,也解決了部分的照顧問題。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小學生變了繁忙兒童:清早六時許起床,在校期間塞滿不同的課堂,四時許放學後要做好八至十份作業,各類音樂體藝的練習,每周都有的默書範圍⋯⋯完成了這麼多任務,轉眼便到了晚飯時間,梳洗後即使趕著九時上床睡覺,也只得九小時睡眠。親子時間、孩子玩樂時間,來不及做的話,也只好留待周末再找時間!
這麼緊逼的時間表,不單止小孩累,家長為追趕日程也忍不住催迫,親子關係越見繃緊。疫情令小學暫脫全日制,反而令社會反思半日制的好。希望學界能拿捏箇中平衡,即使延長在校時間,也能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