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4-01 06:00:00

《The Face》終於回來了

分享:

兩年前聽聞《The Face》有望翻生,這本影響幾代英國青年文化的雜誌終於回來了,講真「面孔」翻生的消息,要比起遲來20年的「時尚聖經」香港版更值得期待,理由?「你懂的」。 

2001年6月號Basement Jaxx封面。

2001年6月號Basement Jaxx封面。

上周@thefacemagazine官方IG啟動,宣傳方法也與時並進,上太空用衛星定位尋找雜誌蹤迹,但我更喜歡接著下來新舊交替的帖文展示方式:舊人講他們心目中經典封面及內容,逐一介紹全新creative team創作班底,梅花間竹出現,完全帶出承先啟後那種感覺,remind一眾新知舊雨雜誌的legacy。


 “This was a moment when the British working class were leading underground fashion and music.” – Paul Oakenfold@thefacemagazine


九十年代風靡電子舞曲界的Paul Oakenfold,一句言簡意賅就講到《The Face》的重要性。他揀的那期是Basement Jaxx封面,就是想強調雜誌的舞曲魂。「我永遠記得,當Sheryl Garratt和《The Face》編採人員來到Charing Cross的Future Club,親身經歷英國舞曲文化的變革,那是英國工人階級領導地下時尚和音樂的時刻。」想想曾受當年英國acid house洗禮的你我他,如今經已是中佬熟女、可能仔都生咗幾件,Oakenfold以及他揀的Basement Jaxx,都不知聞歌起舞多少回,如今,舞債要子還了。而且真的還在跳的話,應該不聽此調久矣,至少我仍未想愈活愈回去,永遠冰封在某個特定年代。


但我最服Oakenfold一句就中紅心:《The Face》是代表群眾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超越地域、語言的界限,雜誌正式重啟,網上留言此起彼落,《紐約時報》報道一出,一位住在墨西哥城的網友回應,說他當年要坐6個鐘頭巴士出城,為的就是撲一本當月出爐的《The Face》。還有來自芝加哥、三藩市、劍橋、里約熱內盧網友留言,what a trip down memory lane,年輕、地下、另類,共通的語言。相比香港那本時尚聖經,找來特首出席創刊酒會(衣香鬢影blah blah blah下刪千字……),這本香港版定位如何,可見一斑(不要再說了.jpg)。

adblk6
Grace Wales Bonner

Grace Wales Bonner

Margaret Zhang

Margaret Zhang

雜誌Creative Lead DJ Acyde,除了是DJ,也是樂評人及街牌No Vacancy Inn創辦人。

雜誌Creative Lead DJ Acyde,除了是DJ,也是樂評人及街牌No Vacancy Inn創辦人。

重啟的新班底也叫人期待,成員來自不同界別,DJ Acyde是creative lead,Grace Wales Bonner、Margaret Zhang是時裝界熟悉名字,但不局限於時裝及音樂界,還有新派廚神Magus Reid等等。《紐約時報》那篇報道還披露一則感人小故事,當年17歲的Stuart Brumfitt寫過一封匿名信給《The Face》,訴說雜誌一輯關於gay hip-hop club的專題給了他「一線希望」,當年這封信署名是“can’t-say-my-name-in-case-I-get-sussed-out”。20年後的今日,這位小伙子成為重啟的《The Face》其中一位編輯。《The Face》對他來說,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我想說「same here, my friend」,雖然我接觸這本雜誌時,已攞了成人身份證很久。期待重啟的《The Face》,不忘初心。

除了上太空宣傳,我最喜歡這輯效法 René Magritte的短片,幽自己一默。

除了上太空宣傳,我最喜歡這輯效法 René Magritte的短片,幽自己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