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前景仍然充斥變數,政府早前公布的賣地表計劃中,就將中環填海區海濱商業地推出可供招標,明顯是有借地王成交,證明市場及商界仍然具備信心之意。
中環代表整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隨著近10年樓價飛升,租金成本高昂,原來屬於支撐國際金融中心的跨國租戶,部分就已相繼遷出,即使是市場主要監管者之一的證監會,也將會由中區搬到東區。或者,中環與否,已經未必是代表香港金融的全部。
根據物業顧問的數字統計,目前中環的寫字樓空置率達百分之五,為多年以來高位,未來又有幾幢同區商廈落成,再配合目前的環境,整個中區租金市場後市難料。
正如去年推出西九大型商業地般,同時正值社會動盪,邏輯上只要新的一幅中環地以高價成交,就會成功製造一個很好的信心指標。事實上,中資對中區寫字樓情有獨鍾,以中資的財力及目前市場低廉的借貸成本,內地資金奪得新一幅中環地似乎已經是一個極高機率的事情。
筆者反而覺得,撇除投得的財團背景,政府應該借中環地成交價作為發出一個調整高地價政策的訊號,而非用作為展示信心的一次招標。一方面,降低甲級寫字樓的租金成本,對維持香港競爭力有其幫助,尤其在目前的商界信心似乎不明朗的環境下,低成本可能成功製造一定程度的誘因,君不見,日本以至很多城市,都正在打香港主意,拉攏金融機構由香港過檔,香港至少要在經營成本上有點表示吧。
另外,香港近年面對的問題很大原因來自樓市,土地政策、及很多民生措施做得不夠周詳,欠缺視野。香港樓價稍作調整後,又再醞釀試高位,除長期以來的供應短缺之外,全球央行印鈔,寬鬆力度比2008、2009年更加之大,是最大的推手。
10年前,很多人不知甚麼是QE及其威力,結果製造大堆沒有資產的苦市民,遺憾效應充斥,所以當局不能低估樓價的爆炸力,但再靠目前抑制需求辣招,似乎已經毫無收效。
地價回落,樓價亦可望得到理順,最少政府在滿足置業需求問題上成就一點好事。
香港或者已不再一樣,既然如此,政府在土地及樓市政策上,也同樣應該用不一樣的方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