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大跌後,4個交易日A股伴隨著低迷的交投再次陷入了盤局,市場在兩大不確定性壓力下變得乏味無趣,因此,今天換個話題,來聊聊科創板。
上周四,國內某大券商的處罰通告在朋友圈被刷屏,該公司研究所的一名通信行業研究員因「在微信群發布不當言論,相關言論違背上級主管部門的精神」而被通報批評,並被扣罰一季度的績效獎金。該研究員到底說了些甚麼?他只是誠懇地建議「普通人」不要去玩、不要去申購科創板,因為科創板「滿場子都是鐮刀,沒有韭菜」。對於這番言論,絕大多數的評論裡都有3個字:大實話。
這邊是對大實話的「不當言論」進行處罰,那邊則是在為科創板的IPO保駕護航。同樣是在上周,《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兩大官媒先後發文,駁斥市場對於科創板發行過程中高市盈率、超募的質疑,稱市場化發行正是科創板「最大的創新和制度亮點」,這些質疑是「偽命題」、「舊思維」。
這真的是創新和制度亮點嗎?我並不認同,事實上,當年中小板創業板IPO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高PE高超募高發行價的「三高」,也被市場普遍詬病並給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逼得中國證監會先後數輪改革,來化解三高壓力。因此,這並沒甚麼創新,充其量只是政策的輪迴。在我看來,高和不高,關鍵並不在數字本身,而是「高」所對應的代價,「高」的風險收益比,如果沒有諸如集體訴訟制這些司法制度的制約,那很難讓人有理由相信這一次科創板的「高」不會重蹈當年覆轍。
如果讓我來評判研究員和官媒的話哪個更不當,那我一定會把票投給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