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本欄這樣寫過:「經濟學中有一個『壞孩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縱使壞孩子沒有真感情,也會做做戲配合一下跟家人和睦相處,為的就是分享家庭資源。利益有份分,意假也要扮情真。依靠政府撥款,依靠政治意向明顯的商界捐助,我明白大學高層面對的財政壓力,也明白一眾愛講正義愛講自由的學者教授為何不太敢挺身而出。講到底,資源要緊,權力更是難捨難離。」

經濟誘因減少了不表態的自由。(資料圖片)
當時講的是教大公開錄影片段的事件。今天,遇上反修例衝突,香港的大學校長們,絕大部分不是潛水,就是說一大堆模稜兩可的廢話,比較入戲的還會加幾行眼淚,道理也是一樣,顧慮的是大學財政,怕富商大賈不滿減捐款。藝人導演表態愛國,地產商和銀行紛紛發聲明,航空公司向內地民航局屈服,考慮的明顯也是內地市場。
問題是內地的政權只有一個,沒有甚麼政黨輪替,於是只要你依靠內地市場,你敢表達的意見就只有官方那一種,沒有太大變化的。朋友利世民昨日在友報說得好:「在美國,也有公開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的企業和管理層,甚至反侵侵的商人,但頂多都只會被霍士新聞網絡甚至侵侵本人在Twitter上招呼。
重點是,侵侵做總統,大不了就兩屆。可是在香港,生意做得大,就必須表示忠於黨國;像李嘉誠那模稜兩可的呼籲,我相信北京和西環都不會「收貨」。
遠的不說,見深藍的網絡意見領袖群起攻之,就知道風往哪裏吹。」同理,無論藝人的形象是多麼「反叛」,大學的辦學理念是多麼「崇高」,到時到候都只有乖乖表達某些觀點,雖然他們根本不贊同甚至反對那些觀點。意假也要扮情真呀。
經濟誘因減少了不表態的自由。內地市場的存在,令香港的各行各業都變得相當和諧(就如依靠內地市場的荷李活電影,大多正面描述中國)。
面對內地市場仍夠膽在此時選擇沉默的,已經是值得尊敬。
倒過來說,要驗證「壞孩子定理」的解釋,我們只要等到內地經濟不景,市場萎縮,再看看香港各行各業的「愛國」情懷有沒有明顯倒退就可以了。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