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罷工」一段時間後,特首林鄭似已正式「復工」,繼落街與市民大眾「re-connect」之後,亦親自落場並指示各大部門不斷開記者招待會,一方面希望警察向市民解釋他們的「初心」只是維護法紀,另一方面希望其他部們解釋示威活動已對經濟造成破壞,期望能借此爭取民心重建香港。
在上星期的一個記者會上,林鄭提到近月來示威者的暴力行為不斷升級,對香港經濟已造成破壞,「關於近日香港經濟情況和未來經濟的預測,相信短期不會消失,因為本身不是一個慣常的周期性逆轉。而且今次經濟下行很快,有人形容好似海嘯一樣來到。相對於往日處理過的沙士引來的經濟下行,以至金融風暴,恐怕今次情況是更加嚴峻。」
其中,零售業管理協會董事關百豪指:「面對的情況非常困難,風波令生意額大跌,7月生意額有高的單位數跌幅,8月預期會有一個高的雙位數跌幅,最擔心是造成骨牌效應,帶來就業問題,希望大家互相扶持,搞起經濟。」香港的經濟無疑是有下滑的趨勢,其中零售業情況正如關先生指出情況已開始轉趨困難。如自上月初開始,幾間零售企業卓悅(653)、佐丹奴(709)及永旺(984)先後發出盈警。不過要留要的是,早在6月的大型示威活動前,香港零售數字已連跌多個月。在大型反送中示威之前的5月,零售銷售額按年計就跌了1.3%,連續第4個月下跌。可以這樣說,香港經濟(包括零售業)下滑不會只是因為反送中示威,以及往後的警民衝突而引起,前景仍然不明朗的中美貿易戰,或許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此外,即使退一萬步看,近月的示威以及警民衝突對零售業所造成的打擊,其成本並不會是平均分布於社會不同階層的。回帶一下,這十多年來零售業和旅遊業的增長又是否人人受惠呢?除了擠壓的道路和鐵路所帶來的租值消散是人人都感受得到之外,業內人士的得益又是如何分布?由自由行剛實施的2004年至上年為止,零售業內就業人士的名義薪金(即未扣除通脹影響)上升了大約一倍,而零售業樓宇的售價指數則上升了四倍有多。
零售的從業員有份「建設」這個社會,也會有stake in this society吧?政府又認為他們當中有多少人上街遊行甚至身處其中一些警民衝突中?從警察連日來自說自話的記者會,到以「示威破壞經濟」作主調的記者會,這一連串的施政新作風又是否能夠與年輕人或現時對政府施政最不滿的民眾「re-connect」?大家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