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姚松炎不過是小人物,並不值得周顯大師牛刀殺雞,出手宰殺,問題在於,第一,他的樣子太像《食神》開場時史提芬周手下的廚師,看著不順眼,二來他的那篇《請用科學證明樓價高企的原因》碰巧被我看到了,為免浪費白看了,唯有出手用科學證明和教訓一下這位「學者」及議員。
首先,姚文說的:「房產理論中著名的DiPasquale-Wheaton模型早已指出,樓價才是主宰房屋供應量的成因,當開發商預期發展樓宇可以獲利,在利益推動行為的人性驅使下,當樓價預期繼續上升,勢必導致房屋供應量上升,相反當樓價預期下跌,房屋供應量也會自然減少。」
查實DiPasquale-Wheaton模型說的是「施工速度」(construction),而不是土地供應。簡單點說,如果樓價高,發展商起樓的速度便快一點,如果樓價低,發展商便起得慢一點,這當然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問題在於,發展商的調校施工速度,只是短期效應,他們總不能買地回來,20年才建成。因此,DiPasquale-Wheaton 模型只有在短期管用,長期則不適用,這是常識,不過,姚卻完全不識,甚至連construction和land supply也搞不清。
姚又說:「根據Glindro et al. (2007)就亞太區內多個地區(包括香港)的大型綜合研究發現:土地供應指標的系數為『正』,驗證結果與理論預測相違背,增加土地供應從長遠而言,並未對房價起壓抑作用。退一步講,這可能反映相反的因果影響,即提高房價反而激勵開發商構建更多新的住宅物業項目。」
首先要糾正一個低級錯誤,姚引用的本段並非出自2007年的論文《Are Asia-Pacific Housing Prices Too High For Comfort》,而是同一班作者在2009年刊登的《Determinants of house prices in nine Asia-Pacific economies》,研究了1993年至2006年的9個經濟體/3個城市的地產市道,研究了多項變數:GDP、人口、按揭比率、通脹率、利率、其他資產價格等等,當然還少不得供應量。至於為何會得出「樓價高/低會提高/減低供應量」的結論?730萬香港人都知道,1997年樓價高,董建華推出「八萬五」,2004年樓價低,港府便採用勾地政策了。因此,姚松炎完全是倒果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