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法必須戰爭,特朗普吞格陵蘭的誘因
讀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時的「王安石變法」,其失敗之一大因素,在於「求治過急」,一下子頒布了無數改革政策,無論是執行的官員,以及社會都適應不來。而且破壞了太多現有秩序,影響了太多人的飯碗,也在短時間製造出太多的新權貴,結果就是變法失敗,黯然下台。
特朗普當然沒有唸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其實是非常有用,令人智力大增,前提是能讀通,很多時,少年時讀不通,死記著,長大後,漸漸想通了。不過可惜的是,當年的梁錦松、羅范椒芬不明這道理,把這科廢了,社會上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曾經公開表示歷史無用,嗤之以鼻。
按照歷史定律,凡是政經大改革,有一條不二法門,足以振奮民心,以挺過改革的初步痛苦期,就是打一場勝仗。
商鞅在西元前356年變法,2年後,秦國大敗魏國,恢復了一百多年前丟掉的河西之地。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改革開放」,同年就和越南爆發了「中越戰爭」。
戴卓爾夫人打擊工會的威望,來自她在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列根政府在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是越戰慘敗後的第一場勝戰。
當然了,打一場勝仗並非改革成功的充分條件。例如說,1072年,王安石發動了「熙河戰役」,收復了河湟,即今日青海省東北部的失土,但這阻止不了「熙寧變法」在2年後的失敗。
但無論如何,打一場勝仗,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美國人雖然不讀中國歷史,但也有不少目光深遠的戰略家,讀通了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權謀故事。因此,不排除特朗普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博一博,單車變摩托,發動一場戰爭,以振奮民心,為其改革鋪平道路。
不過,如果向中國開拖,那就是世界大戰了。在中東開戰,甚或是打伊朗固然是理所當然,但這是難啃的果子,而且只是勞民傷財,沒有戰利品。
餘下的選項,最理想的,當然是吞併格陵蘭,屬於本小利大,問題只在於國際上的聲望。但反正現時他已得罪遍了所有盟國,再多一樁,也沒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