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要央行中,加息速度能跟上聯儲局的非新西蘭及加拿大央行莫屬。原因不難理解,這兩國家經濟背後均有龐大能源及糧食等商品出口作後盾。加上疫後經濟改善,於旅遊及零售業復甦下,使當地失業率屢創新低,或能給予當地央行更大加息空間應對通脹。事實上以上兩間央行官員近期已表態,指通脹未回到央行目標前,繼續加息是合適。相對地,面對美國經濟陷技術性衰退、高達31萬億美元龐大政府債務及11月中期選舉等不明朗因素,均可能使聯儲局看似堅決的政策立場變得更複雜。
受俄烏局勢升級、歐洲能源危機、聯儲局積極加息及內地疫情反覆等因素困擾,加劇市場對全球經濟走弱擔憂,同時是商品貨幣大走弱主因。此外全球經濟前景未明,使資金流入美元,然而美元已累積一定升幅,可想像一旦出現關鍵因素如俄烏事件平息、內地經濟拾動力及聯儲局放慢或停止加息等,均可能觸發美元高位拋售,這是持有大量美元投資者需留意的潛在風險。過去,為平衡相關風險,大家或會考慮全球第二大貨幣歐元,因其在美匯指數成分中佔約六成高比重。不過,自俄烏事件後,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經濟互補信任關係或難以復再,於失去廉價及穩定能源供應下,最終或導致工業撤離歐洲,勢將削弱歐洲過去貿易競爭優勢及經濟實力。加上意大利右翼政府上台後,亦增加市場對歐洲債務前景及團結性擔憂,使歐元表現大打折扣。
相反,不妨留意美匯指數以外三大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及加元等,因三者大致跟隨全球經濟復甦周期走,背後有實質商品出口及高息因素支持,相對地是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