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立法會會議披露政府打算將尖沙咀東部的科學館改建成為國家發展文物館,並且將科學館搬遷到沙田文化博物館,而文化博物館的館藏就會拆散分布到其他地方。這個建議一出台,已經引發不少文化界中人迴響,紛紛回憶當年創辦文化博物館的辛酸,今天面臨不必要的拆館,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為了更加直接向香港大眾講解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後的急速發展和成就,在核心地段興建國家發展文物館是無可厚非,但選址大可以在啟德郵輪碼頭劃出的土地或樓層,又或者在現有的機場K11 航天城的即時租賃室內樓層興建。
文體旅局提出這個方案只是方便他們自己內部調撥建築物設施,這種官僚局限的視野,並沒有重視左搬右拆帶來的困難和損失,文化博物館本來的建築風格就是以中國庭園四合院設計,就算怎樣可以縮減時間也和推廣科學格格不入。
另一官僚操作阻礙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就是搬遷油塘混凝土廠。早在半世紀前,油塘已發展成為工業區。而幾間混凝土廠見證香港經濟起飛的日子,就算今天的香港已經大廈林立,但未來為了滿足房屋供應和基礎建設,對混凝土的需求仍然是十分之高,以應付每年接近3,000億公務工程的需求。環保署只是按本子辦事而要求關閉現有的混凝土廠,卻沒有協調整體社會利益需求。
由於混凝土必須要在兩小時路程內由生產廠房送達工地,以避免凝固失效。因此選址必須配合未來基建藍圖,在香港仍然未發展的區域尋找興建搬遷油塘混凝土廠的新址,需要不同的政策部門協調,跨部門有商有量才能夠平衡混凝土價格和解決油塘區的社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