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濟學界大範圍討論著「現代貨幣理論」,源於各國面對疫情大灑金錢,又QE又減息又派錢,有經濟學人擔心通脹隨行,又有人擔心「流動性陷阱」會使一切也枉然。不過,現代貨幣理論支持者則對這些反見解嗤之以鼻,強調金融海嘯後各國的金融亂象,並無造成災難,反之是經濟穩定、通脹和失業率奇低,顯然傳統的經濟學的敘事已是過時。

現代貨幣理論最愛拿美國和日本作例子。(資料圖片)
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有兩個現實的假設,一是擁有主權貨幣的政府沒有違約意願,二是央行只需按幾個掣就可製造貨幣。換言之,今日為了創造就業去推出某個大型項目,無論這項目的推出和成本是否合理,事前並不要通過稅收籌錢,只要印銀紙或發債把項目上馬便可。因為這個項目創造出來的就業和財富效應,若10年後完工,已沒有人會追究政府有沒有還過債。
現代貨幣理論最愛拿美國和日本作例子,前者這幾年減稅印鈔但經濟成就驚人,後者國債佔GDP有增無減,但都未到執笠階段。而反對者則以南美諸國作例子,舉出國家一印貨幣即通脹急升不能自救。
常說經濟學都是象牙塔圍爐夜話,以美日甚至七十年代的意大利,與今時今日的拉丁美洲比較,經濟結構不同,又如何能作準。現今日本通脹低,其中原因是人口老化,年齡中位數高的國家,對貨幣和財政政策敏感度低是必然的,膨脹的貨幣政策因此衍生不出高通脹,相反,高齡人口的消費慾低經濟增長也自然慢,是雙刃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過去提出過幾個解決人口老化的建議,看來高增長是其政策首要,若如此,那是現代貨幣理論還是古典貨幣理論?
廢話少講,說回大市,歐美疫情轉穩,焦點落在各國會否圍堵中國,中國又能否以國力封他人之口,不明朗性惟靠兩會來減低。通常兩會會期是在開會前兩周左右公布,時間上若是4月末5月初開會,會期理應公布在即,A股港股可望有所提振。
而影響到國際市場的,主要是油價因素,OPEC+宣布減產,油價回穩,早前擔心的金融機構和基金持有的油產品會有重大虧損,應可舒一口氣之餘,計完油價這筆帳之後,他們也可能有閒錢增持點股票。
作者為中國銀河國際證券業務發展董事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