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移民是香港近期敏感話題之一。 (資料圖片)
香港最敏感的話題,除了樓,就是新移民。
最近有社工組織為新移民辯護,甚至促請政府增加單程證配額。爭議之一,當然是醫療系統「迫爆」的問題。組織代表指新移民平均年齡比較低,不會造成太大負擔,有醫生組織則稱新移民為使用醫療系統的「重要分子」。另一爭議,在新移民對香港有幾大貢獻,有評論認為年齡較輕的新移民大多沒有工作,貢獻有限。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主題性報告,新移民之中45歲或以上的佔約兩成,的確比全港人口的近五成要少。若果年齡跟使用醫療系統有正關係,那新移民使用醫療系統的比率會較低。不過,新移民人口也比以往(如10年前)老化,所以又增加了醫療服務的需求 。
有限的數字講來講去,只能在「沒有構成太大壓力」和「重要分子」之類的空泛描述間打轉。使用醫療系統的市民中,新移民佔幾多百分比,以及同一年齡的新移民使用醫療系統是否比其他香港人「積極」之類的問題,要有更多統計數字才可清楚解答。我相信醫管局擁有這類數據,只是沒有公開。
講到經濟貢獻,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54.2%)比全港人口(58.7%)要低一點,但兩者距離已比十年前大幅收窄。至於話新移民較年輕應更多參與勞動市場,先要留意新移民15至24歲的人口比例比全港人高(當中大部分是學生),也要考慮新移民已婚比例較高,超過一半非勞動人口都是家庭主婦。
「有返工等如有貢獻」是膚淺見解,就好似話「家庭主婦做家務沒有增加GDP因此沒有價值」一樣,不贅。再者,根據統計數字,新移民的貢獻在做一些低人工、低技術的厭惡性工作,如洗碗樓面收銀之類:新移民工作人口中,屬於「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的佔36.2%,是全香港人口相關比例的一倍,屬於「非技術工人」亦有三成,也是比全香港的比例高。從事「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的佔近四分一,又高過全香港的不足一成。難道低下階層工作不夠貢獻,人工愈高才對社會愈有貢獻?這類講法我又說不出口。
一方面覺得米線食店的「鄉音阿姐」好親切,一方面又漠視新移民在社會低下層的勞力。一方面為60至64歲的「長者」福利被減而憤怒,一方面又認為新移民申請福利一個都嫌多。感覺偏見行先獨立思考行後,蝕底的始終是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