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市潛在供應量的計算方法,近日惹來市場爭論。(資料圖片)
近日有兩位大哥對於潛在供應量有不同見解,甚至出現多少火藥味,而導火線是現樓是否屬於潛在供應量。以我的意見,如果現樓已經公開發售而又未能售出,一般叫貨尾單位,那些不能叫潛在供應量,而有一些現樓從未發售,那些或者可以叫潛在供應量。兩者分別就是已經公開發售的單位如果未能賣出,地產商可以自由出售;如果新樓單位從未公開發售,就一定要遵守新樓出售條例,要以抽籤或者招標形式發售,不能直接賣給買家。既然從未公開發售,叫潛在供應量亦無不可。
老友話我這個解釋好似戰國時代公孫龍所提出的白馬非馬,似是而非。根據政府公報,在未來2至4年,潛在供應量有10萬7千個,即是每年的潛在供應量有3萬5至2萬7個單位,供應實在是太多,老友沒留意,政府亦同時公報,潛在供應量當中包括2萬7千個貨尾單位,在未來2至4年,潛在供應量只有8萬個單位。兩位地產界大佬的爭拗亦是貨尾單位是不是潛在供應量,如果不是潛在供應量,就變成白馬非馬。
如果用馬非白馬比較容易解釋,現樓也是供應量一種,但並不是潛在供應量,就好似有10萬匹馬,當中有七成是白馬,其他是不同顏色的馬,不能對外宣稱有10萬匹白馬。因為馬非白馬,現樓是供應量,但並不是潛在供應量。
作者為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