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能集團國際資產(918)因為被DQ上市地位,所以單日急跌,現時市值遠低於主板殼價。本欄不適合作投機推介,只是做案例分析,但想指出當中特別好笑和與別不同的地方。
以往DQ殼股都不是甚麼新搞作,好像亞洲煤業(835)、華多利(1139)、直通電訊(8337)等,多不勝數,理由都是千篇一律,就是根據上市規則第13.24條的「不足夠業務營運」。根據DQ通告所講,公司要保住隻殼,必須於2018年11月23日,即是2018年12月7日除牌程序第一階段屆滿前最少10個營業日之前提交復牌建議。2018年11月23日這個日子重要,請記住。
國能前身是第一德勝,本業是做成衣及運動服裝產品採購、分包業務和出口,大概後來生意難做,所以就以全面收購方式賣殼給國能。正式完結要約日期是2016年11月21日,這個日子也重要,請記一記。
國能易手後,自然也轉了管理層,當然局中人也不是傻的,他們見到本業難做,也曾在半年報提過要做「一帶一路」,配合國策。終於在2017年9月21日公布,收購一間位於捷克共和國布拉格、擁有72間客房的豪華酒店,現金代價4.96億捷克克朗,約1.73億港元。雖然酒店2014至2016年間都在虧損,但至少是轉型第一步,可惜聯交所指出這是「反收購行為」,所以阻礙公司收購轉型。
《上市規則》第14.06(6)提到有一種「反收購」的測試方式,叫明確測試,即是如果上市公司在其控制權轉手後的24個月內,向新股東或其聯繫人進行收購,那就是「反收購」了。還記得要約結束日期是2016年11月21日嗎?24個月後就是2018年11月21日囉,但聯交所要公司在2018年11月23日內提交復牌建議,否則就DQ公司。21日同23日只差兩日,這不是精神分裂是甚麼?這就是比其他DQ股更有趣的地方。
尷尬位在於,公司想轉型,但受制於反收購限制,24個月不容易注資。同一時間,聯交所又要DQ上市地位,不注資又無法起死回生,唔通個本業會幾個月內突飛猛進咩?復牌建議的限期撞正反收購的過渡期,只得2日可以做嘢。2日要做到一單有咁上下規模的收購,仲要過晒所有行政措拖,真係神先搞得掂囉。上帝關了門,也留窗給人透氣。當然聯交所是有絕對權力,但今次情況太離譜,比平時更不合理。如果公司能夠找個有實力的財務顧問,應該是可以講到數,俾多一次機會,放寬少少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