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演員作用之一是為大眾提供心理輔導。(資料圖片)
數學家哈代在其一本自傳類小書中有句名言:「闡釋、批評、欣賞都是二等腦子的工作」。聽起來很冒犯,其實是個殘酷的真理:創意難求,有人模仿、改良以至抄襲的創意更可貴,足以留名,歷史上的評論家批評家反而少有人記得。
按照哈代的思維,批評一些來自N等腦子的低質素謬論,就是只有N+1等腦子才會去做的蠢事了。於是,縱使上星期一篇名為《經濟學家有問題?》的奇文鬧盡本行,我還是不去評論為妙(隨便舉文中一句「經濟學界沒有考慮過人口老化,更完全未有觸及科技及人工智能對工資及勞動力的影響」,就錯到不知如何是好,無知得令人尷尬)。我想討論的是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專家學者評論員在傳媒言論出錯(資料錯、預測錯、分析錯之類),成本為甚麼那樣低?
套用該文作者的講法,財演專家預測「失效及滯後」,例子也是隨手可拈。除了個別股票的明燈指引,單單是看錯大市走勢的例子也夠多了。有一直以來預測樓市股市大跌幾成的專家,十年八年來屢估屢錯仍堅持看法,準確度不足持久力有餘,夠「失效及滯後」吧?跟「拒絕進步然後隨時被淘汰」的結果相反,這些一錯再錯的財演專家還是繼續曝光(甚至愈錯愈紅),過去錯誤的影響近乎零。
類似的現象,是學者專家利用銜頭四出發表偉論,撇除術語連篇,其內容就算是錯漏百出甚至自相矛盾,對其聲譽也沒有甚麼損害,偉論還是有渠道發表下去。
成本低,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費事益佢」的效應。當發表謬論的人名氣地位比自己低(或你以為比自己低),就算很想直斥其非,也會念及自己身份,不願去為對方宣傳。若然行內大部分人有此想法,謬論就自然會滋生開去。另一個解釋更直接,就是大眾「認人唔認文」,根本沒時間沒興趣深究內容,更不要說去判斷對錯了。就如剛才提到那一篇文章,我相信由頭到尾用心看完的是少數,認真思考其內容細節的就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就算這一極小撮人指出文章有錯,對作者名氣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文章作者問: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未來人類還需要經濟學家嗎?我不敢說。我只知道財經演員為大眾提供的心理輔導、娛樂消閒,就不是「人工智能發展」可以輕易取代。就算燈力再高,大眾還是需要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