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希望公眾參與討論香港長遠減碳策略。可能因為過去一個月為香港多事之秋,這個《長遠減碳策略》公眾諮詢並未有引起輿論關注。但問題重要,今天先集中討論關於「透過更緊密的區域合作增加燃料組合中零碳能源的比例」。究竟,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想收集甚麼意見?

圖中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李國章。(資料圖片)
意見收集表提供了以下背景資料:「由於香港現時約67%的碳排放源自發電(參見文件第17頁),因此發電界別進一步減碳是減少香港的整體碳排放其中一個關鍵因素。長遠來說,如要符合減碳目標,必須透過非常緊密的區域合作,方可增加燃料組合中零碳能源的比例。這意味香港須從內地輸入更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或核能的電力。在2050年前,我們需要逐步以更潔淨能源代替舊發電機組以達致減碳進程。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燃料及哪一個供電來源,供電成本有可能因取代退役機組及使用潔淨能源而相應上升。但實際的成本上升會取決於一系列因素,現時要對2050年電費的影響作任何有意義的評估是言之尚早。」
要留意,「必須透過非常緊密的區域合作,方可增加燃料組合中零碳能源的比例」一句中「必須」兩字,否定了區域合作以外的任何選擇。所謂區域合作,究竟是直接向內地電網購買來歷不明的電?還是採用行之有效的「大亞灣模式」(即本地電力公司在內地發電然後專線輸送到香港)?意見收集表沒有提及。公眾諮詢的小冊子問:「如何採用更多零碳能源發電?」可是,意見收集表問的十個問題當中,與長遠燃料組合直接有關的只有以下兩個:
問題二:在考慮香港的長遠燃料組合時,你會如何衡量以下因素(可靠性、安全及供應情況、合理價格、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的重要性?(請按重要性順序排列:1為最重要;4為最不重要)
□可靠性
□安全及供應情況
□合理價格
□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
問題三:你是否支持實行前言所述的措施,包括實踐低碳生活、提升能源效益,以及透過更緊密的區域合作增加燃料組合中零碳能源的比例等,以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
□支持 □不支持 □沒有意見
如支持實行前言所述的措施,你認為哪一項措施需要優先執行?(請在適當的方格內填上剔號)
□實踐低碳生活模式
□提升能源效益
□透過更緊密的區域合作增加燃料組合中零碳能源的比例
再說一次,在持續發展委員會眼中,加強區域合作是必須的。如何加強?你的意見他們沒有興趣知道。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