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殼股意猶未盡,上星期又留意到有中國內地講新三板股票轉板,今日不如講講這個話題。
「新三板」全稱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一種主板以外場外交易市場,最初僅為試點,主要予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交易,後來經過擴大容許股份交易種類後,已演變成為予內地小型企業提升知名度及集資的管道。

港交所和「新三板」今年4月簽訂合作備忘錄。(資料圖片)
「新三板」之前當然有「舊三板」,兩者區別是「新三板」主要是屬新發展成立的公司,「舊三板」是處置歷史遺留下來的公開交易公司,主要在1990年左右成立,後於1999年關閉股權轉讓系統中交易的公司及在2000年代初因種種關係被除牌的一些A股上市公司。
雖然「新三板」說是可以公開交易,但是由於小微企業風險較大,所以亦設置了交易門檻,需有500萬元人民幣股票資產才可以申請,但亦是因為這樣,參與的人不多,雖然2015年在政策鼓勵上市下,加上當時股市表現好,新三板曾火爆一時,亦有一輪炒作,上市數目一度大增,但在次年A股市場「熔斷」及前一陣子中國內地銀根轉緊,亦開始鼓勵「獨角獸」上市,小微企業關注度不如過往,故融資持續困難,而新三板維持上市亦需成本,故部分有潛質上市公司開始紛紛下市,把股票轉移至A股或是港股上市。
在2015年7月,有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凌志環保曾希望發行H股於香港掛牌,但後來因為政策不明確而取消決定,近期上市的均是先於「新三板」除牌,再於港交所(388)申請上市的,例如今年3月第一隻「新三板」申請主板上市的華圖教育、其後比特幣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Canaan Inc.)及億邦國際(亦稱翼比特)、新東方在線等亦開始相同路徑上市。
今年4月,港交所和「新三板」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滿足市場需求,加強訊息互換和監管協調,並在投資者教育等方面開展合作。根據備忘錄,雙方歡迎對方市場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申請掛牌,或出現「新三板+H股」,但現時僅「有人敲門,沒人進來」。
說一些題外話,第一家於中國場外市場轉板至香港上市的公司是中國糖果(8182)。該公司前身是好來屋(福建),在2012年於天津股權交易所上市,不久即除牌,並獲「Doctors」系首腦人物入股於香港上市,其後大股東脫手大部分股權後,不久娃哈哈公主宗馥莉提出全面收購股價大升,惠生國際(1340)、迪臣建設(8268)當時以高價出售股份大賺,但其後全面收購失敗,股價大跌,其後因為未能公布業績停牌至今。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各方仍有一定顧慮,但僅是未生主觀臆測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