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926社區對話」舉行前,特首林鄭月娥在《紐約時報》撰文指,現在社會有很深的傷口,並需時痊愈,希望政府這次通過對話可與市民重新建立互信,令社會恢復平靜。

特首於上周四舉辦首次社區對話會。(資料圖片)
的確,經過短短3個月的時間,香港以往辛苦建立的互信已經蕩然無存。在6月之前,如果有傳言說警察在港鐵站內把普通市民打死,並毀屍滅跡,相信大家只會對謠言一笑置之。不過,在831之後,這些謠言卻是揮之不去,小說般的橋段竟然要警隊及政府各部門一再開記者會予以否認,而大家又竟認為記者會裏的「義正言辭」只是愈描愈黑。
可以想像,在可見的將來,市民與政府之間的互信只會愈來愈低,特區政府的管治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問題是,這次「926社區對話」能否令政府與市民重建互信?
建立(應該說是重建)互信並不是免費午餐。舉個例,在互聯網世界,交易雙方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互不相識,先天上互聯網經濟根本沒有互信的基礎。現在互聯網經濟搞得有聲有色,建立買賣雙方的信任是不可或缺。總結這些平台的經驗,提升互信有兩大要訣:第一是增加資訊的流通,第二就是貫徹執行「問責制」。現在不少平台為買賣雙方建立評分制度,就是要增加資訊的流通,從而令買賣雙方都不可以「收收埋埋」。
同樣重要的是,這些評分制度可以提供誘因令雙方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我一位在Uber工作的朋友告訴我,Uber的司機十分重視他們的評分,評分稍為下跌,他們都會「喊打喊殺」,因為他們知道評分下跌,他們說要「問責」的。
特首舉辦這次「926社區對話」並沒有讓市民知道這次事件中,政府高官警察如何作出一大堆令人費解的決策,更沒有任何實質行動顯示官員如何要為這次事件問責。不用問責,就當然沒有誘因去更正之前錯誤的決策,難怪在對話之後的一兩日,有高級警員還在說:「香港一群人不擇手段無中生有將警察抹黑為『黑警』是世界上最大的陰謀和謊言。」
以為擺一擺姿態聆聽民意就可以重建互信?特首,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