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參加了半天培訓,内容與衝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 及堅定自信(Assertiveness)有關。這兩個題目看似南轅北轍,實際上互為緊扣。要處理衝突,離不開談判(Negotiation);要談判盡早取得成功,不用雙方全輸,堅定自信、主動出擊、不拖延、不躁進是王道。類似培訓四年前曾在牛津大學參與,各組參與者代表不同國家,目標是在兩天内就各個國際難題尋求最大共識,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最多修訂案。
一次又一次學習談判,再配合實際經驗和觀察,我發現成熟的談判者和外交官都有三大特質:一)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前,先聆聽對方的觀點和感受,認清彼此底線;二)掌握談判時間,爭取逐步擴大雙方的共通點,致力將距離拉近,願意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同時也能説服對方放棄部分目標;三)重視雙方關係,不會只爭取自己想要的,而把關係的重要性放得很低。當然,現實生活上,參與談判的人不一定有談判經驗和訓練,有時更會胡亂出招,導致情况失控。所以,除了彼此實力的考量,判談成敗往往取決於雙方到底派誰上陣。
有影響力的談判者必定要堅定自信及主動出撃。有的會用說話去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有的則用聆聽。十年前,還在擔任學生領袖時,我較注重以演説和表達來提升談判影響力;十年後的今天,面對的問題複雜多了,不完全是非黑即白,所以我傾向先以耐心聆聽來認清形勢,然後才思考如何創造更多談判條件。
今天,香港面對的不單是體制和政策失誤,而是集體溝通困難。環顧身邊朋友,願意真誠接觸持不同意見者的寥寥可數。反對暴力抗爭的甚少走進抗爭者的世界;支持暴力抗爭的亦甚少有機會與保守維穩派耐心討論;更甚的是有同輩年輕人對我說老一輩要完全收聲,因為香港不再屬於他們。溝通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不溝通,即使做對的事情,亦難以贏得更大信任;没有更大信任,就難推動真正的社會改造。
我們所愛的香港屬於每一位香港人,份量理應均等。我只是其中一員,没有地位影響眾人,但我會做好自己,學習為不同想法的人築橋,鼓勵更多人用聆聽溝通來尋找出路。
時局不穩,偶爾覺得孤單無助,但我相信即使未有民主制度,亦不等如我們做人做事要逆民主逆民意而行。民主,讓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尊重和學習對話,說出自己的心聲和看法,達致真正的人人平等。民主,為的是凝聚眾人,而非僅是凝聚黨內的人。
民主路還有很長,我只希望今天香港人能學懂聆聽和對話,因為不再信任雙向溝通的社會極之恐怖,彷彿是另一種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