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樂團ABBA是七十年代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創造者之一,記得年紀尚小時,聽收音機經常聽到他們的歌,這亦是流行音樂一個美好年代。如今,世界球壇亦推行新例,制定足球比賽規則的國際足球理事會(IFAB)在今年3月通過一項決議,就是賽事需以互射12碼決勝負時,一改過往的梅花間竹,換為ABBA制式。
如兩支球隊為Team A及Team B,5輪互射過程排列將是:A-B-B-A-A-B-B-A-A-B。有統計數據得出結論,梅花間竹的互射12碼中,率先主射的球隊獲勝機會率較高,直至2014年世界盃,這項全球最高水平的足球賽事共出現過26次互射12碼,當中有15次是率先主射的球隊笑到最後。如果由1998至2014年世界盃這段期間去看,在15次互射12碼之中,有12次由率先主射的勝出,百分比高達八成。
ABBA或禍及隊友
那麼,ABBA這項新規則的效果如何?在今夏的U20世界盃,烏拉圭分別與葡萄牙、委內瑞拉及意大利以互射12碼決勝,通過這3場的結果來看,率先主射的一方最終取得1勝2負(烏拉圭只挫葡萄牙,其餘皆見負)。僅以這3場比賽做統計不足以涵蓋一切,但當中卻發現了一種改變的傾向——在這3場12碼對決的比賽中,共出現過10次射失的情況,其中有5次是「連續」射失,單純從數字角度考慮,連續兩次射失的比率算不上很高,但也並非罕見。
我們再細緻地觀察一下,這5次連續射失中,有3次都是同一支球隊,也就是說,主射球員因為上一輪自己隊友的失誤而受到影響,繼而連自己也射失了。之前仍是梅花間竹制式下,連續射失必定是雙方也有球員「宴客」,但ABBA的規例,卻出現了AA或BB射失的可能性。一腳決定整隊命運,壓力當然沉重,稍一不慎,那窒息的氣氛並非轉嫁於對手,而是由緊貼主射的自己友完全承受。最明顯的例子為剛舉行的英格蘭社區盾,在互射12碼,車路士門將泰拔高圖爾斯第二輪射失,跟著影響了新加盟的西班牙射手艾華路莫拉達,連他也射失了,結果阿仙奴輕鬆地射贏4比1。如從這角度看,ABBA或可達到某些人心目中的「更公平」,但又多生了一種狀況——馬上禍及隊友!
心理狀態及準備才是王道
那到底合不合理呢?在U20世界盃中經歷3次12碼大戰的烏拉圭,其主帥法比安哥圖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是一種非常公平的辦法。」但意大利U20主帥艾華利卻認為:「這沒有甚麼顯著變化。」說到這裡,本人突然想起,世界球壇上的歡喜冤家德國和英格蘭,在那兩次著名的12碼大戰(1990年世界盃及1996年歐國盃),笑到最後的都是德國人,但就算英格蘭面對的不是德國,也不見得有太大分別(2006世界盃也互射12碼被葡萄牙擯走)。有趣的是,英格蘭聯賽管理機構對這新例十分支持,並宣布在英冠、英甲及英乙附加賽中採用,另外也會在聯賽盃及其他錦標賽進行試驗(但英足總盃除外)。那是因以往吃虧太多,企圖率先迎合爭奪「優勢」之舉?
先撇除今夏U21歐國盃德國再度互射12碼力克英格蘭,除了穩定的心理狀態之外,充分準備才是此環節之王道。2006年德國於世界盃8強射贏阿根庭,門將列文的「貓紙」,正好彰顯德國人之投入認真。德國於互射12碼敗陣,已要追溯至1976年歐國盃決賽,那是史上首次用互射12碼分勝負的大型國際賽事,漢尼斯射失,令當時的西德以3比5敗予捷克。
互射12碼已貼近公平
在六十年代,一些盃賽若賽和,通常都會重賽甚至擲毫去分勝負。意大利便在 1968 年歐洲國家盃準決賽中,以擲毫方式淘汰前蘇聯進入決賽,最後更奪得冠軍。個人認為,球隊付出那麼多努力,命運竟要交由毫無技術含量的方式決定,實在太兒戲了!互射12碼的出現,是來自德國籍球證禾特(Karl Wald)的建議,初期的互射12碼,是其中一隊先射5球,然後再由另一隊射5球,若比數相同則再射另外5球,直至分出勝負為止。1970年,英格蘭還有Watney Cup(已停辦)這項古老盃賽,成為首個採用互射12碼分勝負的賽事,結果曼聯射贏侯城 ,成為足球史上首支於比賽中射贏12碼的球隊,史上首位在互射12碼中操刀得手的球員,就是經典名將佐治貝斯!
互射12碼決勝出現,本已令事情貼近完全公平,也至少需要技術支配,硬要再改變,那些也只會成為花式,球員在處理壓力上或會呈現更多落差,利物浦名宿謝拉特表明不支持。這次,我支持謝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