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4-06-24 04:30:31
日報

大學成本回收率應檢討 分科收費值得研究

分享:
730社論

730社論|大學成本回收率應檢討 分科收費值得研究

百物騰貴,連續27年來未曾調整過的大學學費也要加價。政府宣布大學學費分3年上調,平均每年加5.5%,由25/26學年開始逐年增加,由目前的每年42,100元,分3年加至49,500元,總加幅為17.5%。加幅其實不低,官員還說加幅溫和,實在是令人費解。

但觀乎政府面對過千億財赤,不少評論均認為加學費實屬無可厚非。而且當局擺出的加費理據是,目前大學學費對比起學位成本的回收率只有13%,長期達不到早年訂立的18%目標,故認為加費有理。不過給外界的感覺是,此18%的目標成本回收率只是加學費的借口。

所謂18%的成本回收率,即是政府在收到學生繳交的學費後,只是收到成本的18%,餘額仍要由政府資助。此目標成本回收率是在回歸前1991年時,由當時的港督會同行政局訂立,再經過一輪大加學費後曾經達標,但1997年後大學學費一直不變,令成本回收率持續下跌至現在約13%。當局一直未有解釋清楚為何27年來不調整大學學費,是忘記了指標還是庫房錢太多,反而現在一加就是3年加17.5%,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加費,肯定不合時宜,出聲力撐加價方案的議員也不多。

Ad Block
730社論

730社論|大學成本回收率應檢討 分科收費值得研究

畢竟,回歸已經27年,世界變化不少,18%目標成本回收率已是30年前的決定,當時自有當時的考慮。然而,香港近年更誓言要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當局應趁機檢討18%的成本回收率是否一個適當的硬指標,因為如本地大學學費增加,將令本地學生有更大誘因考慮到外地升讀大學,而受制於外地學生佔比有上限,如本地學生收生不足,將會影響大學招收外地學生的數目,對其發展不利。況且,香港正在向全球招攬人才,反而在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資就斤斤計較,這是否與發展方向相違背,所以加學費更須審慎為之。

Ad Block

大學也可順道檢討現時不同課程劃一學費的做法。根據本報報道,成本最高的醫科及牙科等較成本較低的語言科目等開支高出1.6倍及1.3倍。既然成本不同所以收費不同,本來是簡單不過的邏輯,但就傳統的教育理念而言,認為大學學位是公共服務,並非商品,故不應分科收費,目前的自資碩士課程的分科收費做法已是極限。

然而,分科收費在外國其實很普遍,值得當局認真研究利弊,可考慮將成本相近的課程歸入同一收費組別,定立收費組別時亦可考慮社會需要,不然一些成本高但出路窄的學科隨時無人報讀,相反以醫科生及牙科生畢業後的平均收入來說,學費貴一點相信也容易為社會接受。當然,任何加費或收費改革,均要顧及學生的個別情況,確保沒有學生因經濟問題而不能入讀大學。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