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4-07-04 12:15:00

是建築 也是香港歷史

分享:
饒宗頤文化館見證香港百年變遷。(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見證香港百年變遷。(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饒館)今年慶祝啓用十週年,饒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項目,由荔枝角半山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群活化而成。這歷史建築群見證香港在中國近代史的起伏跌宕,也勾勒出荔枝角在香港發展上的百年變遷。

饒館的所在地百多年來經歷了不少變遷,先後用作清政府九龍關的深水埗關廠、英治下俗稱「豬仔館」的華工屯舍、控制疫症蔓延的隔離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地理位置亦從靠近岸邊變成內陸土地。撫今追昔,原建築群在香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肩負不同使命,見證香港歷史發展的篇章。

饒館東邊山坡上現時仍保留一塊「九龍關地界」碑石,見證此處曾經用作九龍稅關。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粵海關設立九龍關,向來往商船抽稅;九龍關下設汲水門、九龍城、佛頭洲和長洲關廠;位於馬灣的汲水門關廠,附設荃灣、谷灣和深水埗三分廠。1895年,深水埗分廠轉為關廠,即今天饒館所在之地。在山崗上設立的九龍關深水埗關廠,印證着荔枝角以前靠近海岸線的地理位置。清政府和英國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邊界北移至深圳河,深水埗分廠也完成歷史任務,停止運作。

饒館東邊山坡上的「九龍關地界」碑石。

饒館東邊山坡上的「九龍關地界」碑石。

二十世紀初,位於非洲南部的英國殖民地發現金礦,英國人在清廷英屬租界天津、威海衛、漢口等地大量招募華工到非洲開礦,當時香港是華工飄洋過海的中轉站,華工會被安排在香港短暫停留。1904至1906年間,饒館內建築,便成為華工遠赴南非的屯舍(俗稱「豬仔館」);至1906年英國政府禁止華工販賣後,屯舍才被廢置。

當年荔枝角雖偏離市區,但交通尚算便利,政府於1910年一度將這些「豬仔館」改建為隔離檢疫站。至二十年代,由於中環域多利監獄爆滿,港英政府又將檢疫站改建成低設防的荔枝角拘留營,用作囚禁男性罪犯,直至三十年代赤柱監獄落成。

三十年代後期,香港傳染病肆虐,政府遂將空置的荔枝角監獄,改建成荔枝角傳染病醫院。隨着醫療衞生服務的改善和普及,加上瑪嘉烈醫院落成啟用,荔枝角傳染病醫院便改用作痲瘋及精神病患者的療養院。其後葵涌醫院於1981年落成,接收療養院的精神病患者,醫院遂於2000年轉型為「荔康居」長期護理院;至長期護理院舍落成投入服務後,「荔康居」關閉,服務超過60年的荔枝角醫院正式完成歷史任務。

Ad Block
長期護理院「荔康居」的標示牌仍保存在饒館警衛室旁。(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長期護理院「荔康居」的標示牌仍保存在饒館警衛室旁。(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館建築群具紅磚外牆和金字屋頂,設計樸實、展現實用功能;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在2014年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活化為多用途文化平台,為這承載着百年歷史的建築群注入新生命,透過傳揚香港文化,服務市民和遊客。活化後的饒館建築群,分布在山坡上,分為上、中、下三區;上區由五座建築組成文物旅館「翠雅山房」、中區六座建築為文化活動場地和餐廳、下區則是展覽館。經歷了十年發展的饒館,已成為香港的文化地標,傳承中華文化。饒館活化過程遇到不少挑戰,有機會再在專欄與大家分享。

饒館活化後,為承載着百年歷史的建築群注入新生命。(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館活化後,為承載着百年歷史的建築群注入新生命。(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館透過舉辦不同活動傳揚香港文化,服務市民和遊客。(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館透過舉辦不同活動傳揚香港文化,服務市民和遊客。(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饒館鄰近市區,距離港鐵美孚站,只有約十五分鐘步程,但同時隱於繁囂,自成一隅。我邀請大家到饒館走走,在園區感受鳥語花香洗滌心靈之餘,透過展覽和活動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和藝術。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Ad Block